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0年第3期报道:库恩哲学是后现代的吗?

  • 何涓
  • 创建时间: 2020-10-18
  • 853

        2020年10月16日晚18点,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0年第3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崔伟奇教授做了题为“库恩哲学是后现代的吗?”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期讲座。崔伟奇教授从问题的缘起、后现代语境下的库恩哲学、库恩科学观辨析以及库恩哲学的当代意义等四方面展开论述。

        问题的缘起

        崔伟奇教授首先介绍了报告的外部背景,强调新时代下我们应当重新认识科学哲学在学科内部的意义以及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解决科技创新如何推动社会发展的问题,从创新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崔教授指出,无论是科学与人文关系的历史性还是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结构性,都说明了科学与文化交融的时代特征。特别是在今天我们建设与发展创新文化,还要注意到科学由“小科学”转向“大科学”与“巨科学”、线性模式的改变以及知识生产与反智主义对抗等三个时代问题。

        聚焦到报告的内部背景,库恩作为过去6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哲学家,他的哲学往往在学术界视为后现代思潮代言人的观点,但库恩本人却一再强调其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的根本区别,并反复重申其思想与分析哲学为代表的所谓“主流传统”的紧密联系。那么,库恩哲学究竟是不是后现代的?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其哲学与后现代思潮的关系?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化现代科学发展及其与社会、文化复杂关系的认识,更有助于我们深化对后现代语境下深层次文化矛盾的反思。

        一、 后现代语境下的库恩哲学

        崔伟奇教授概括后现代主义者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解读库恩哲学。首先,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库恩实现了对科学形象的重新塑造。后现代主义者大都认为,启蒙运动以来,人们把“对现代性的渴望” 等同于对科学的渴望。然而由于现代性危机的频现,后现代主义者也因此把科学与现代性的负面评价统一在一起。而库恩对传统科学观的批判以及对科学形象的重新塑造,“揭示了自然科学本身可以被当作一种文化建设的实践来研究”的洞见,给以人文学者为主导的后现代主义者以极大的鼓舞。其次,库恩重视解释学方法。这使后现代主义者看到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平等的希望,因而他们经常把库恩的思想与福柯的后现代理论相提并论。最后,库恩“不可通约性”概念,被后现代主义者看作是至关重要的认识论依据。认为这挑战了“真理的超历史性”,彻底解构了真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但是,对现代性是进行辩护还是实施批判,才是确定一种思想或思潮是否属于后现代的真正分水岭。在某种意义上,对库恩科学观辨析,才是讨论库恩哲学是否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关键所在。

        二、 库恩科学观辨析

        崔伟奇教授认为,库恩在科学观上与后现代思潮的“貌合”只是表面现象,而“神离”才是根本。首先,无论从发生学的历史意义上看,还是从建构体系的逻辑意义上看,库恩探讨科学观问题的初衷和直接目的,具有鲜明的“实用性”,即要确立一种更体现科学发展实际、满足科学教育需要的科学观。其次,库恩科学观的确立的确“动用”了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资源”,然而,库恩的这种“动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工具主义的态度,因为他心目中真正关心的科学,还是所谓的“硬”科学。第三,与后现代主义者反启蒙主义、反认识论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是,库恩特别强调,作为其科学观的核心“范式的中心是它的哲学方面”。也就是说,在极为宽泛的意义上,库恩哲学与后现代思潮具有信念截然相反的“范式”。更为重要的是,不仅采取的“范式”不同,库恩科学观“范式”所依据的基本立场也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有着根本的不同。对于围绕着《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多重解读、广泛争论,库恩坚持把自己的立场明确为“后达尔文的康德主义”。总之,库恩科学观虽然在客观上具有挑战传统科学观的巨大作用,但就其本身的初衷、目的与确立来看,都不具有后现代主义者所期待的反科学的立场与职能。库恩哲学一方面有革命性,一方面也有保守性。

        三、批判与反思:库恩哲学的当代意义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库恩哲学的当代意义呢?崔教授认为,首先,库恩哲学激发了学术界对“两种科学”关系的重新认识。这有助于从根本上破除实证主义观念在文化发展中的“强势地位”,进而有助于实现“两种科学”跨学科文化基础上的交叉与融合。其次,这也提示我们要辩证认识诸如逻辑与历史、规范与描述、实在与反实在等科学发展的基本矛盾。再次,这也启发我们要辩证认识新实用主义的立场。最后,库恩的哲学也警示我们要坚持历史主义,克服文化虚无主义倾向。

        崔伟奇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二者之间的统一,必将是一个相互开放的、多元竞争、多元“互补”、长期的“自然历史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已经表明而且还将表明,无论是片面的科学化,还是单一的人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都将背道而驰。

                                                                                                                                                【文/田凯今,图/田凯今】

 

【主讲人简介】


        崔伟奇,1966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自然辩证法研究》副主编;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价值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理事。近年来在《哲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哲学年鉴》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