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0年第1期报道: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新思路

  • 何涓
  • 创建时间: 2020-09-27
  • 1173

        2020年9月25日下午13时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2020年第1期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阶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主持人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

        孙小淳教授认为从文明的视角进行考察,将更好地揭示中国古代科技的内容、性质和特征。中国古代科技是新石器文明以来的人类对自然与人的知识体系的重要表象,有悠久的经验传统,秦汉以来形成范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成份。从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将启发新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科技与文明提供新思路。

       围绕本次讲座的主题,孙小淳教授从下面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首先是文明的视角。将文明作为一个分析单元,科学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孙小淳教授从“李约瑟问题”谈到“列维斯特劳斯难题”,又对韦伯命题、默顿命题、黑格尔历史观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命题逐一进行条分缕析。他以中国的隋炀帝修大运河为例,认为大运河的修建并非是皇帝为了寻花问柳,而是出于连接经济大动脉的考虑。西方的托勒密研究天体,则是为了获得更高的道德。因此,知识与科学的出现,是为了创造更好的世界;而不同的文明对科学与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由此造成文明间的冲突。孙小淳教授以Samuel P. Huntington的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rking of World Order一书为例,介绍了该书封面所展示的十字架、阴阳八卦等。他认为这正体现了文明之间的力量平衡,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建立,而西方与非西方的冲突正在显现。现代科学的发生,也必定不能归因于某个文明的力量。

        其次是哲学的角度。孙小淳教授从想象、描述、说理与表达四个方面来解读寓于诗性的创造性思维。以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为例,他论述了理论与观测、测量与模型、模型与预测;常与变化;周期性与规律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数的真实性和实验的意义这几个维度。

        最后是社会学的角度。孙小淳教授从古代科学的“礼性”出发,探讨了天人合一的知识与和谐、知识体系与官僚体系以及国家治理与国计民生等问题,并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运用、与社会道德的关系,科学传统、科学活动的组织、价值和伦理以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几方面进行了更细致的解读。孙小淳教授以中国古代历法改革与政治的关系、苏颂修建水运仪象台以及宋代的医学成就为例,分别进行了论述。中国历法史上的大事件——汉武帝“太初改历”,不仅是汉代国家主导的大型科学活动,更是将汉武帝的统治合法化与天命化。北宋年间,苏颂修建的水运仪象台则是继承了汉代以来水运仪象的传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技术实现,更是为了满足北宋统治者改历的需求。而医学向来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统治需要的医学在宋代得到了空前发展,北宋统治者将医学与“仁政”充分结合,使得当时的人们在需要的时候便可在街上的“药店”买药。

       报告结尾,孙小淳教授对中国古代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做了补充性的总结。以北宋天文学为例,政治需求与科学需求往往是不同步的,而我们古代的历法家总是只满足于表面创新,因此无法解决更深层的问题,这不仅是北宋天文学发展的特征,由此也可管窥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特征。讨论环节中,孙小淳教授就同学们的提问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从本次讲座中,同学们纷纷感受到了科学与文明的碰撞,并表示收获了超越知识层面的启发性。


                                                                                                                                         【文/王晓萱,图/王晓萱】

 

【主讲人简介】

        孙小淳,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AHS)院士。1964年12月出生,江苏溧水人。1984年获南京大学天文学系学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博士学位。2007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2018年入选“万人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主要从事天文学史、科学史与社会学研究。著有The Chinese Sky During the Han (1997)等多篇学术论文、主编Astronomy Across Cultures (2000)《宋代国家文化中的科学》(2009)等书。曾任国际科学技术史学会(DHST)执委,现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CIPSH)执委、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