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上午9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19年第13期“科学与人文讲座”在中关村校区S202教室开讲。本期特别邀请到《科普时报》总编辑尹传红老师做了题为“科学传播与科普创作实践中的理性思维”为主题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苏湛副教授主持了本期讲座。
尹传红老师从传播和创作都要会讲“理”、科学传播中的理性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他指出:科普的“功用”在于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引导公众欣赏科学、促进公众参与科学,从而传扬理性、发掘理趣;趣味性是科学传播的永恒追求,不管是哪种形式的科普创作,都追求较好的传播效果,力求做到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接着,尹传红老师谈及优秀的科普作品具备以下特点:传播科学知识的准确性、表述和结构的逻辑性、行文表达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有一定的哲理性或思想性。科学传播工作者所做的工作,就是要让公众(读者)能够以一种轻松闲适的姿态来接近科学,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社会现象,让人们认识到:世界虽然复杂,但还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复杂。公众越理解科学就越趋于理性。
随后,尹传红老师指出:科普文章的创作可以以特色人物引入、以特定事件引入、以特质成果引入、以特殊创意引入、以特别问题引入。
最后,在互动讨论环节,尹传红老师对在信息碎片化时期如何保持理性思维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他认为理性思维是可以习得的,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思考、探讨、交流来逐渐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对于在科普传播中存在的“示范效应”与“典型效应”,科普新闻工作者可以去尝试发掘更多的优秀的科学普及人士或者将文章成果在新媒体平台进行二次传播。
【文/丰子一,图/丰子一】
【主讲人简介】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科技日报社科学普及传播中心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该死的粒子:理趣阅读司南》和“青少年创新思维培养丛书”等书。已发表科学文化类作品逾200万字。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科普类),“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8年1月被中国科协和人民日报社授予“2017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