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19年第5期报道: 为被遗忘权辩护

  • 何涓
  • 创建时间: 2019-05-14
  • 1124

 
     2019年5月10日下午1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2019年第5期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1-3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胡志强教授主讲,讲座题目是《为被遗忘权辩护》。
       人类进化过程会产生这样一个结果,即人的记忆能力极为有限,遗忘则是正常现象。为了增强记忆,人类发明了各种方法,如记号、语言、图像等。当今,在互联网时代,胡志强教授指出,由于信息获取、存储及传输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搜索平台的存在,每个人的言行将会永远被记录下来,其他人也能方便的对其进行检索。纽约时报的一篇标题曾说:“万维网意味着遗忘的终结。”
       对此,胡志强教授介绍了欧盟提出的“被遗忘权”(right to be forgotten 、right to oblivion、right to erasure)概念,即如果一个人不再愿意他的个人信息(包括个人发表的信息和第三方发表的信息)被数据控制者加工或储存,除非有其他合法的理由,他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不再加工和存储这些信息。然而,“被遗忘权”概念提出后,引起了很大争议。反对者的一个重要理由是被遗忘权与表达自由权相冲突,而表达自由权是人类更基本的权利。那么,我们能否和如何为被遗忘权提供道德辩护?
       胡志强教授介绍了密尔对表达自由权的经典辩护,即表达自由权更有利于人们获得真理。其核心要点是计算表达自由权作为道德规则的后果。然而,密尔也认为表达自由权是有限制的,而限制的理由是从后果来考虑的,即言论行为带来的直接的、巨大的伤害。胡志强教授认为,我们可以沿着这条思路,通过表明没有被遗忘权会带来伤害,从而为限制表达自由权、为被遗忘权辩护。
       最后,胡志强教授以契约论为框架,对被遗忘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进行辩护。他指出契约论在规范伦理学上支持非后果主义。非后果主义认为,一个行为在道德上是否正当,不只是取决于其带来的总的后果。即使以某种方式对待一个人能给其他人带来好处,这样的行为也有道德上的限制。
       在讨论环节,胡志强教授和同学们针对被遗忘权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文/宋林柯 图/宋林柯】

【主讲人简介】
       胡志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专业领域为科学哲学、认识论和伦理学。目前兼任《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主编,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