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19年第1期报道: 学科思想史研究——以化学史为例

  • 文/张钦徽,图/张钦徽
  • 创建时间: 2019-04-03
  • 1544

2019年3月29日下午1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2019年第1期在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1-3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袁江洋教授主讲,讲座题目是《学科思想史研究——以化学史为例》。

袁江洋教授以化学史为例,试图探索新型的科学思想史研究,他将科学思想史推进到学科层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有关学科层面上的思维模式、历史视角和形而上学构架等方面的个人看法。袁教授在报告中指出,科学对文明进行的再洗礼,表现在科学的力量不只是生产力,同时也通过思维模式在改变人类的精神世界,并强调以往做内史是将史料像珍珠一样串起来,但现在不能这么做,我们要发展真正的历时分析,需要长时间段的视角,需要“谱系”的概念,需要把思想传承的线索做一个整理。

袁教授在讲座中,梳理了科学史、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主要流派,并详细探讨了自然科学哲学的问题、理论与实验的关系研究,以及Hacking的新实验主义哲学。他认为,库恩的科学哲学看似“历史转向”,其实更像是“社会学转向”,虽然库恩吸收了柯瓦雷的科学革命观,但他的“范式”依然基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

在有关学科思维模式的问题上,袁教授认为,只有回到学科层面,才能真正探讨学科基质的内容、结构、进化形式,并需要做长时间段的研究,试图在长时间段的视域中,从两个维度去理解化学史以及现代化学学科的产生:一、在理论思维维度上,考虑元素论化学思想与原子论化学思想在长时间段上的相互作用过程;二、在实践维度上,综合考虑炼金术、医药化学、冶金、化学工业、化学教育等五类化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重构现代意义上的化学研究纲领的产生进程。

最后,袁教授详细探讨了“拉瓦锡悖论”,认为虽然拉瓦锡领导了一场化学革命,但他的思考和研究范式依然是属于旧的时代。他认为,虽然实验具有跨范式的能力,但做科学实验研究如在海面航行只能观察海面,只有人的思维能洞穿海面,进入深海。在元素论和原子论碰撞的时候,就是化学大踏步前进的时候。总之,科学不只是探索实验发现出来的,科学也是人通过思想建构出来的,科学一直是在错误中寻找真相。

【文/张钦徽,图/张钦徽】

【主讲人简介】

袁江洋,武汉大学高分子化学学士、硕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思想史、科学哲学(形而上学、科学理论与实验之关联)、科学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