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9期报道: 新疆吐鲁番史前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 文/冯础,图/冯础
  • 创建时间: 2017-12-13
  • 1463

 

2017121日上午9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9期在中关村校区S202教室如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蒋洪恩副教授应邀为大家作了题为“新疆吐鲁番史前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刘晓副教授主持了讲座。

蒋老师的讲座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新疆吐鲁番的地理概况,新疆吐鲁番史前先民的农作物栽培,先民们对大麻等美学、药用植物的利用,以及他们的钻木取火方法及木材选择。

蒋老师首先通过卫星图片向我们展示了吐鲁番、火焰山、艾丁湖、库姆塔格沙漠等地点的地理位置与周边的地形地貌,并在地图上指示了他进行考古工作的几处重要地点。同时蒋老师还提到,吐鲁番地区的气候条件极端,是中国夏天最热的地方,也是最干旱的地方。

在吐鲁番史前农作物栽培方面,蒋老师主要介绍了谷物、葡萄等作物的相关考古研究。他指出,吐鲁番史前先民遗存的谷物较少,其文化发展初期以畜牧为主。葡萄的痕迹也出现较晚。对某些公元前一世纪的墓室考古发现,墓室中有葡萄图案,但却并没有葡萄遗存出土。再对比史书对张骞通西域的记载,可以确定墓室与张骞凿通西域的时间相去不远,并且葡萄可能是在那时候开始由中亚传入吐鲁番地区的。

接着,蒋老师以大麻为例,向我们讲述了先民们使用美学、药用植物的概况。蒋老师考证到,大麻的食用与种植在新疆及南西伯利亚地区晚青铜至早铁器时代较为普遍,且方式都较为类似。先民们通常就地取材,采集或栽培大麻,进行熏炙或吸食。由于当地的大麻品种纤维较短,不适合纺织,所以先民们在将大麻用于巫术或医疗外,并未留下制造麻纺品的痕迹。

蒋老师还分析了先民们钻木取火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木材。吐鲁番的先民多使用徒手钻木取火技术。他们就地取材,使用云杉、杨柳等木本植物,主要原因是这些木材材质较软或疏松多孔,易于产生木屑,便于取火。其中胡杨、柳等木材在盆地中分布广泛,易为获得,而云杉所占的比例较小,在天山阴坡集中分布,可能是先民在游牧或狩猎过程中采集的。

最后,蒋老师总结道,吐鲁番史前先民在作物栽培、美学/药用植物利用、钻木取火等方面均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特色,为以后丝路的开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吐鲁番作为东西方交流的重镇,在物质与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讲座结束后,蒋老师与听众进行了热烈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冯础,图/冯础】

【主讲人简介】

蒋洪恩,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植物考古学教学与科研工作。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获“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2016年获得第一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青年学者奖”(金爵奖)。曾主持国家级研究项目三项,发表论文6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