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17年第17期报道: 从中日科技比较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 王广超
  • 创建时间: 2017-11-16
  • 1978

20171110日上午9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7期在中关村校区S202教室如期开讲。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张明国教授应邀为大家作了题为“从中日科技比较看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的报告,国科大人文学院刘晓副教授担任了此次讲座的主持人。

张明国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今中国在与美国等强国外交中展现的大国气势,并与19世纪积弱的中国与美国等强国在外交中的羸弱做出了对比,由此引出了为什么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在近代科技发展落后的问题,也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此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

在第一部分,张明国教授对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做出了综述。他总结了六种观点并对近代科学为何在西方产生做出了说明。第一种观点为任鸿隽先生和冯友兰先生的“中国无科学论”,即中国文化多钻研故纸,高谈性理,取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第二种观点认为制度抑制发明。第三种观点为法国作家雨果的中国文明停滞论,认为中国的科学发明多处于胚胎状态仿佛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第四种观点为林毅夫教授的技术需求与供给不足论,即中国庞大的劳动力限制了技术的发展。

第五种观点来自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认为西方科学的发展以古希腊哲学家创立的逻辑学和通过系统的实验科学才有可能找到的因果关系为基础,而中国文明没有走上这两步。第六种观点是江泽民总书记认为中国古代科技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未能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学科体系,更缺乏通过科学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之后,张教授又从近代科学为何从西方产生的角度做出了总结。

在第二部分,张明国教授主要对欧洲近代科技革命同时期的中国和日本引入科技的各阶段进行说明。他认为中国引入近代科技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582年到1840年的西学东渐,第二阶段为1840年到1895年的洋务运动。第三阶段为1895年到1949年的西学引进阶段。同时张教授认为日本引入近代科技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时间点为:1543年日本开始引进葡萄牙技术、1556年开始引进西洋医学、1574年普及西洋学术、1684年制定自己的历法、1720年传播兰学、1835年制造发动机、1850年制造西洋铁炮。

在第三部分,张教授对近代中日两国不同的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和结果,以及两国迥异的对外文化价值观进行了对比说明。关于两国不同的科技发展过程,就翻译科技图书中是否独立、开展的教育与研究、创办企业和科技开发效果的差异及诺贝尔得奖人数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关于两国迥异的对外文化价值观,比较了中国“文化中心主义”的崇内鄙外和日本“文化相对主义”的鄙内崇外,以及中国固守本国政体的“中体西用”和日本认同西方政体的“和魂洋才”。

最后,张教授对这种对比进行了总结。第一,与日本相比,中国类似于载重大的物体,在科技发展初期起跑加速慢。第二,中国文化悠久、地大物博易产生文化中心主义和鄙外崇内的对外文化价值观,这是客观自然的。第三,对有漫长封建统治历史的近代中国来说,外因对科技的影响要远大于内因。第四,未能及时有效地同时实施与实现文化变革和技术民族化是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张明国教授提出要注意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外史”论和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并讲到在下一步的研究计划中他将探讨怎样处理“一带一路”中的中国文化输出与他国文化的冲突问题。

报告结束后,张明国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刘辰,图/刘辰】

【主讲人简介】

张明国,哲学博士,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北京化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哲学与STS、中日科技比较、自然辩证法教学。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10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3部、教材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