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17年第15期报道: How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produced a better medievalist: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historiographical critiques

  • 王广超
  • 创建时间: 2017-11-04
  • 1599

20171020日上午9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5期在中关村校区S202教室如期开讲。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知名教授Michael H. Shank应邀为大家作了题为“How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produced a better medievalist: personal reflections and historiographical critiques”的讲座。

Shank教授的讲座由浅入深地展示了他对科学史研究的思考,并着重介绍了他对中世纪时期的时代划分问题的反思。

Shank教授的讲座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第二部分中,Shank教授详细介绍了他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和职业生涯,从他出生、学习的城市,讲到了各个中世纪名城,从他早年对物理、工程的兴趣讲到了他本科攻读物理期间受到的科学哲学影响,向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将兴趣从物理转移到科学史,又是如何在科学史研究中对中世纪研究产生兴趣的。并藉由自身经历,对中国的科学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同行与学生们表示了敬意和鼓励。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Shank教授指出,站在中世纪史学家的角度整理对中世纪的科学史研究,会明显发现欧洲科学史学家对中世纪的研究基本集中在14世纪和16世纪——要么研究14世纪前后的数学、自然哲学、运动理论、天文学等等,要么以哥白尼为线索,研究十六世纪及以后的科学兴起。对15世纪的科学史研究也涉及了少数人,如雷吉奥蒙塔努斯等。

Shank教授在第四部分里则进一步解释道,中世纪的学者绝不是毫无建树,中世纪也是一个漫长的时期,而不是一个时间节点。他指出,某些科学史学者仅仅将中世纪当做划分“古代”与“现代”的分界线,认为古代科学似乎在中世纪戛然而止,并迅速被近现代科学体系所取代,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而这这一时期也并不存在科学革命理论所描述的那样,有一个明显的“衰退”和“革命”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长时间的渐变与更替。

第五部分则是教授对前四部分的总结与升华,引出了Shank教授自己对科学史学研究的态度:比起以年代为结构线索进行材料整理与历史研究,叙述性的研究结构往往是有害的,通常会造成对材料的忽略,形成研究的困境。

讲座结束后,Shank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冯础,图/冯础】

【主讲人简介】

Michael H.Shank,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科学史系知名教授,清华大学访问学者,国际科学史学会的通讯会员。研究方向主要为在中世纪后期的科学史,尤其是1415世纪时期的拉丁自然哲学和天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