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17年第14期报道: 流过往事——考古与南水北调

  • 王广超
  • 创建时间: 2017-10-20
  • 1510

       



      20171013日上午9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14期在中关村校区S202教室如期开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宋国定教授应邀为大家作了题为“流过往事——考古与南北水调”的报告。

宋国定教授的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考古学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概述、河南南水北调工程纪实和抢救性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其中第三部分是讲解重点。报告整体系统性强、逻辑层次清晰,文字简洁整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重点突出,语言生动有趣、朴实易懂。

第一部分宋国定教授首先通过电视专题节目鉴宝类栏目以及北京周边考古遗址的介绍引入了考古学的意义,比如房山发现的一片甲骨把北京的建城史推前3000多年等。宋教授认为考古是解决人类历史的一把钥匙。接着宋教授从考古学的名源开始系统性地讲解了考古学的起源与发展、研究对象、理论、方法和技术。认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古老学问的年轻学科,其根本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通过科学的调查和发掘,系统完整地揭示、收集和分析,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过程中针对各种专业术语概念、考古不同时期列举了大量国际、国内考古发展与发现的实例、照片和艺术作品,穿插了有趣的故事、讲述了考古发现的价值。比如萌芽期(约1760-1860)的奥地利铁器时代墓地发掘现场、成熟期(约1867-1918)的“湖上村庄”复原图、发展期(1918-1950)的新郑郑公大墓发掘现场,长城、房址、寺庙、墓葬、祭祀坑等遗迹,彩陶、画像砖、金银器、漆木器、玉器、杂器等遗物。认为持续发展期(约1950至今)是考古学的黄金时代,美国兴起了“新考古学派”,主张考古学应该是一门研究文化过程的科学,中国的考古开始快速发展。

第二部分宋国定教授主要概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背景与历史发展。从毛主席19521030日视察河南郑州邙山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借一点来是可以的”,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50多种方案,到2002年国务院批准《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再到同年12月工程正式开工,20132014年,东线、中线先后正式通水。过程中展示了工程路线图与西线、中线、东线“三线”位置及流经区域图,还着重提到河南文物占工程的一半,丹江水库文物占河南的一半多。体现了大型水利工程方案复杂、历时长久、施工难度大等特点。

第三部分宋国定教授重点讲解了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河南南水北调的考古纪实。宋教授首先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的概况和考古发现成果:中线工程总干渠涉及文物点160处;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涉及文物点170处;河南省文物部门调查发掘文物点369处,考古发掘总面积85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10.6万件。其中六个项目获得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宋教授认为,中线恰好是中国古代东西两大文化板块的交汇处,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带。沿线自石器时代到夏、商、春秋、战国、汉、唐,都是文化中心区域,文化内涵极为丰富,而且楚文化、郑韩文化、燕赵文化,个性迥异,多姿多彩。体现出在这样的地方施工,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接着,宋国定教授依据历史顺序将中线考古纪实分为了四段分别重点讲述——田园序曲:从采集狩猎到刀耕火种;钟鸣鼎食:从鄂国之谜到楚墓韩陵;望来生鸡犬相闻:汉魏居民的生前死后;唐宋旧事:从精瓷俏俑到“南水北调”。过程中以叙述往事的方式,通过大量考古发生的实际故事、考古产生的数据、文献、照片、插图等,栩栩如生地讲述了坑南遗址(新旧石器过渡期),石叶遗存(石器工业技术之谜),下王岗遗址(黄河与长江间的文化驿站),下寨遗址(早期聚落向邦国的过渡),夏商遗存(早商地震薛村与商祖先墓地刘庄),南阳夏饷铺墓地(鄂国寻踪),楚国贵族墓地(小口鼎证实楚国“岁星纪年法”),韩国王陵,淅川汉墓(青铜生活用具及“清炖鸡汤”),禹州新峰汉墓群(丧葬制度和百姓生活的缩影),焦作聩城寨墓地(彩绘陶楼),荥阳薛村唐墓,博爱聂村唐三彩,韩琦家族墓地,平顶山叶县文集窖藏金代瓷器,襄汉漕渠(古代的南水北调)等考古工作和发现。

第四部分宋国定教授作为本报告的总结,介绍了抢救性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意义。宋教授认为,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印刻着文明的痕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

报告结束后,宋国定教授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针对提出的考古遗物细节、韩琦墓的保护、南水北调文物发现的偶然性、中西方考古差异等问题给予了详细清晰的解答。宋教授认为,从考古角度希望文物保留在原地,保护理念和思想的转变有个过程,坚信考古工作和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周丽晓,图/周丽晓】

【主讲人简介】

宋国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文物局项目多项。主要研究方向为田野考古学、夏商周考古和青铜器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多部,发表考古简报、报告和论文9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