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17年第2期报道: 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钢铁工业革命的中国元素

  • 王广超
  • 创建时间: 2017-04-13
  • 3278

201747日上午9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期在中关村校区S104教室如期开讲。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潜伟教授应邀为大家作了题为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钢铁工业革命的中国元素——以凯利-贝塞麦炼钢法为例的报告,国科大人文学院张藜教授担任了此次讲座的主持人。

首先,潜伟教授从现代中美制造业的现状谈起,引出一个命题:技术创新引领的美国钢铁工业革命(1850-1900)奠定了美国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地位。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国的钢铁产量超过英国,并且依赖钢铁产业的迅猛发展,使本国经济跃居世界第一。而在这个过程里,酸性贝赛麦炼钢法功不可没。

接下来,潜伟教授详细为我们介绍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美国钢铁工业革命的技术因素,以及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凯利-贝赛麦炼钢法。潜伟教授为了做这项研究,专门前往了美国的西肯塔基和田纳西,在讲座上他分享了在美国田野调查的经历,通过ppt的展示,让大家学习到田野调查应该如何去做。潜伟教授认为,威廉·凯利确实雇佣了一批中国工人在他1840年代和1850年代的试验炉中。中国斜角鼓风技术和铸造技术可能影响了凯利1857年的专利。技术转移包含了一系列复杂的知识和人员的组合。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系统的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在19世纪中期向美国转移。即使有些技术为西方国家所应用,但由于缺乏商业社会和文化系统等的支持,工业革命也不能在中国产生。

最后,潜伟教授从技术创新的角度分析了美国钢铁工业革命。在ppt的最后,潜伟教授放了一张炼钢炉的中朝天望的照片,他说这张照片让他想到一个成语——坐井观天,希望今天的同学们不要坐井观天,应该多出去走走,多拓展视野,不将目光局限在狭窄的范围里。

在讨论环节,同学们向潜伟教授问到如何查阅国外资料,如何做中西方比较的学术研究等问题,都得到了潜伟教授的细致解答。随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肖尧,图/何涓】

主讲人简介:

潜伟,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富布赖特研究学者,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技术史、工业遗产、科学技术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