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上午9点30分,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22期在中关村校区S106教室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波士顿大学哲学系曹天予教授作了题为“科学在当代世界”的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袁江洋教授主持了讲座。
曹教授首先将宏观的科学细分为科学、技术和工程三方面,详尽阐述了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其中,基础科学是曹教授讲述的重点。基础科学研究非常有必要,然而它的发展受到投入巨大、技术工艺要求甚高、规模宏大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在进入基础科学工程之前,必须经过社会政治的评价过程:要符合国家目标、要具有应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要明确参与人和责任人。
接下来,曹教授刻画出科学的世界地图,阐述了当代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科学的定位和取向,并深刻挖掘了它们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根源。
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的霸权不仅体现在金融和军事方面,还有高科技方面。基于“务实”的定向,美国牢牢掌控着医药、航天航空、人工智能、高能物理、信息处理等方面的霸权,以至于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的科技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充分显示了美国强大的国力和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至于中国,我们的经济一枝独秀。产业升级、结构改革等问题还没有解决。未来的发展,更要支持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我们国家的科学定位,是在看重中长期价值的同时,看重符号价值。后者不仅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息息相关,还体现了追求荣誉感的民族特色。
最后,曹教授对本次报告进行了总结:第一,科学是有用的科学,也是符号的科学。第二,发展科学要符合中国的现实,要摒弃“买办”式做法,培养一批真正爱国的学者。第三,要建立一种机制,让学者们能够发声。第四,要务实,就要把科技风险纳入考虑。
这场接地气又十分犀利的报告十分引人深思,同学们踊跃提问,曹教授悉心解答,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文/杨恋洁,图/何涓】
主讲人简介:
曹天予,波士顿大学哲学系教授。剑桥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博士。曾在剑桥三一学院、哈佛科学史系、MIT的Dibner科技史研究所、牛津万灵学院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史学所和自然科学所作研究。著有《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1997,CUP;2008,中文版)和《从流代数到量子色动力学》(2010,CUP,2015,中文版),编有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Quantum Field Theories(CUP,1999)和 Philosophy of Science [Vol. X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20th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Philosophical Documentation Center, 2001)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