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20期在国科大中关村校区S106成功举行。国科大人文学院王大洲教授作了“技术时代的反思、前思与实验”的专题学术报告。
首先,王教授对“反思”问题进行了反思。所谓反思,通俗讲是反着思,是在所有事情尘埃落定后开始工作。反思对哲学很重要,传统哲学的根本着力点,可看作是要找到某种根本性的道理、更为确定的东西,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各种问题。换句话说,是对某种确定性的寻求。杜威认为,寻找确定性是有问题的,人类要面对不确定性,并认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但不是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科学技术解决一些问题,同时会带来一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又要寻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来解决,是一个增生的过程。
其次,关于前思问题。王老师谈到,前思是对未来的一种谋划,一种前瞻、一种预见。基于一种前瞻性的预判来开启行动。前思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反思,是前思的基础,反思可以转化为前思。以史为鉴体现了反思与前思的关系。但是,反思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果作为行动的前思,甚至强行地把未来的选择限定在一个模子里,可能会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由此,可以想见,向回看,是看不清楚,只看到一些片段;向未来看,更看不清楚,可以展望,但只是一个粗略的展望。那怎么办呢?我们还要行动。
第三,强调实验性。对过去的反思,是一种尝试性的反思,可以转化为对前思的某种启迪。由此,可以给哲学一种定位,哲学就是一种实验。实验是广义的。科学上的实验,是严密的。生活中的试一试,也是实验。有粗浅层次的试一试,也有非常精密的实验。行动有各种各样的,非常复杂。这样的一种复杂性的东西,包括各种各样的element。任何一个行动,都不可能简单规约为哲学家或历史学家等反思、总结出来的程序。这就是人类行动的复杂性。
最后,王老师针对到哪里求道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是一个技术时代。科学技术本来是要解决人类发展的问题,但科技发展的结果是带来更多的问题。我们又去找科学技术解决这些问题,这导致科学技术对世界的影响,根本上说是增生性的。所有的文字、表达等,都可看做世界中的东西,都是行动者(actor)。技术时代的这种增生,会变得越来越快。结果是更依赖实验。这又涉及到对科学技术的两种认识,一种是大写的科学和技术,一种是小写的科学和技术。所谓大,就是真理的化身、正义的化身。所谓小,就是谦卑的、实验的。拉图尔说,科学最好用一个词来代替它,叫research。要不断搜索、研究、探索。科学等价于探索,不等于真理。
同样,对技术的认识,也要有一个从大写到小写的转化。小写的技术,能给我们展示出一种希望。面向这种期待,利用实验的方法去展开。我们也可以讲一个小写的科学主义,从现有科学中汲取某种灵感,转化为某种行动的启示。从小写的技术里面,可以汲取有益的东西,这种有益的东西就是一种实验精神。今天,我们要追随科学家、工程师,要参与到科学技术发展脉络里面,看看实验是怎么展开的。然后,基于这种认识,提出一些尝试,也许对人类驾驭科学技术会有某种帮助。我们搞科学技术哲学的,要通过对话,参与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浪潮中,真正起一些作用。为此,我们还得反思和前思,反思重要,前思也重要,要展示出更强的前思的能力,并应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开始就要发挥作用,不能等到科学技术如日中天了再发挥作用,那样就来不及了。科学技术对社会有建构作用,要在开始的时候参与其中。我们如何发挥作用,这是当下的一种挑战。如何在发展之初,参与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里面?哲学应该对实验有更多的关注。能不能说“我实验故我在”呢?
最后,王老师以问题的形式,结束了今天的精彩报告:今天,我们是要面向未来,面向未来的哲学。搞哲学的要起什么作用呢?报告结束后,王老师和大家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大家一致感到王老师的报告信息量大,紧扣问题,引人入胜,富有启发。
【文/余永阳,图/余永阳】
主讲人简介:
王大洲,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杂志副主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工程社会学专业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技术与工程哲学、创新问题与科技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