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上午9点半,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讲座”第4期在中关村校区S106教室如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王扬宗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中国当代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透视”的讲座,国科大人文学院袁江洋教授主持了讲座。
王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当代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自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开始,科技改革正式拉开序幕,到2015年已经整整30周年。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容、组织者和社会影响,是学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王教授在接下来的报告中重点论述了3个方面的内容。
王教授先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详细回顾了中国现代科技体制的建设与变迁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细分为5个阶段,分别是清末民初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教育”、民国时期“引进欧美的科学和教育体制”、建国初期“中国特色科技体制的形成”、文革时期的“冲击破坏与恢复重建”,以及1980年代以来“科技体制的改革与探索实践”。
接下来,王教授细致讨论了1985年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他先介绍了柳卸林、方新等人所总结的科技体制改革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1985年到1992年,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 第二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至1998年,改革的方向调整为“面向”、“依靠”、“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主要政策走向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这三个阶段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包括改革拨款制度、所长负责制、扩大研究机构的自主权、部分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等等。
王教授还重点谈到,改革初期因为制度原因所造成的人才流失、学术滑坡、经费紧张、脑体倒挂等负面效应。而最近10多年来,由于制度缺失和制度扭曲所导致的学术行政化和学术腐败现象,严重消解了国家科技投入的效果,败坏了中国学术的品质。这都值得学界深入研究与反思。
最后,王教授结合实际,从5个方面对科技体制的改革作出观察与分析。第一是体制改革的话语创新与科研队伍的变化;第二是政策与战略重于制度建设;第三是系统与单位之间的开放与竞争;第四是要融入国际科技共同体;第五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相关人。在此基础上,王教授指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需要改革领导体系,协调党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让科学共同体的规则发挥核心作用,以及要注重立法,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在提问环节,王教授就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他强调在“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前提下才能追求“学术卓越”,并就政府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经济“两张皮”问题作了进一步讨论。
【文/孙丽伟,图/何涓】
主讲人简介:
王扬宗,1964年生,湖北公安县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史编研组组长。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研究,编著有《傅兰雅与近代中国的科学启蒙》、《科学革命与中国科学》(合编)和《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文献与史料选编》等著作。目前主要从事中国当代科学史研究,主持中科院院史编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