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韩琦

  • 王广超
  • 创建时间: 2019-08-09
  • 5304

 

1963年12月11日生于辽宁沈阳。祖籍:浙江嵊州市
1981年,浙江杭州第四中学
1985年,浙江丝绸工学院机电系(浙江理工大学),工学学士
1988年,中国科技大学,理学硕士(自然科学史)
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理学博士(自然科学史)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2019.6-)。1994年评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2000年聘为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所长(2015-2018),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近现代与世界科学史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2010.1),特聘研究员(2015.11),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2007-,河南省人民政府)。曾任浙江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山东大学兼职教授(2009-),山西大学特聘教授(2015-2018),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2019-)。

专业及研究方向

中国科学史(数学史、天文学史、科学社会史),中国印刷史,明清中外科技、文化关系史;明清天主教史;民国地质学史

个人主页(论著)

https://gucas.academia.edu/QiHAN

语言

精通英语、流利阅读日语、法语专业文献;粗通德语、拉丁语

国际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

第27届国际数学家大会45分钟特邀报告,首尔,2014

中国科学院奖项

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获奖论文

1)1998年,首届“立青中国科学史青年学者杰出论文奖”:“君主和布衣之间:李光地在康熙时代的活动及其对科学的影响,”《清华学报》(台湾),1996年12月,新26(4):421-445。
2)1999年,首届“大象优秀科技史论文奖”一等奖:“《数理格致》的发现:兼论19世纪以前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2期,页78-85。

获奖专著

1)《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北京:三联书店,2018。第11届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ICAS)图书奖(荣誉提名奖,Honorary Mention)。
2)《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获首届全国“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2007.7);2006年度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全国古籍出版社联合会,颁奖日期:2007年8月);第十六届浙江树人出版奖特等奖(2007.9);“第十届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奖”荣誉奖(2007.11);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08年2月27日)。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2012)。
3)《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郭书春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一等奖(2012)。
4)《耶稣会士与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载何芳川主编《中外关系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页79-113。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年)
5)《印刷术》(张秀民、韩琦),载华觉明等主编《中国三十大发明》,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页411-426。2017年“中国好书”奖,2018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2018)。
6)《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杜升云主编),《中国天文学史大系》丛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2017)。
7)《四大发明(印刷术)》,载《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页136-164。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2010)。

国际、国内学会任职

1)欧洲科学史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委员会(Scientific Board)委员(2018-2020)
2)国际东亚科学技术医学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副主席(1999-2002)
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2004-2008,2016-2019)
4)中国数学会理事(2007-2010)
5)中国数学史学会副理事长(2002-2006,2011-2019)

国际、国内刊物任职

1)《自然科学史研究》主编任期(2009-2019),编委(2004-2009)
2)《中国科技史研究》编委(1996-2009)
3)《法国汉学》(Sinologie Française)编委(1999-)
4)《暨南史学》特邀编委(2003-)
5)Archive for History of Exact Sciences编委(2011-2019,SCI、AHCI期刊)
6)Annals of Science编委(2016-,SSCI、AHCI期刊,SCI扩展版),英国
7)Historia Scientiarum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2014-),日本
8)Sulla via del Catai: Rivista semestrale sulle relazioni culturali tra Europa e Cina科学委员会委员,意大利
9)World History Studies编委(2014-),中国
10)Chinese Annals of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2017-),中国

学术基金、奖学金

1)《中国天文学在欧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9-2001)
2)《康熙时期西方数学传播与影响新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6-2019),主持人
3)《科学技术志》,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典志组)(2005-),主持人
4)《地质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2012-2017),主持人
5)《澳门与康熙时代的中国‘礼仪之争’》,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第12届(2004-2005年度)学术研究奖学金。
6)《康熙时代教廷特使来华文献整理及研究(1705-1722)》,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2015年度学术研究奖学金。

国际学术研究、访问

1)1992年10月-1993年7月,日本学术振兴会(Japan Society for Promotion of Science, JSPS)赞助,日本关西大学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明清之际中西科学交流。
2)1993年10月,德国柏林工业大学(Berlin Technische Universität)访问学者。
3)1995年3月至6月,英国伦敦大学(The Warburg Institute)Saxl Fellowship访问学者,主要研究17、18世纪中英科学交流,特别是英国皇家学会和中国的科学关系。
4)1995年7月至12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Recherches en épistémologie et en histoire des sciences et des institutions scientifiques, REHSEIS, CNRS)访问学者,主要从事17、18世纪中法科学交流史的研究。
5)1996年5月至7月,1996年12月13日至1997年1月10日,法国人文之家(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访问教授,在巴黎从事17、18世纪中、法科学交流之研究。
6)1998年5月1日至9月12日,法国人文之家(Maison des Sciences de l'Homme)访问教授,从事17、18世纪中、法科学交流之研究。
7)1999年7-8月,法国国立教育学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Pédagogique)访问教授,研究17、18世纪耶稣会士的科学教育。
8)2000年1月3日-5月28日,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研究员(member)。
9)2000年6月-10月2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Recherches en épistémologie et en histoire des sciences et des institutions scientifiques, REHSEIS, CNRS)访问学者。
10)2001年1月-6月,香港大学数学系Croucher Fellowship。
11)2002年1月-4月,德国Erlangen-Nürnberg Universität大学访问教授。
12)2002年12月2日-2003年6月30日,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访问研究员(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13)2005年4月1日-5月13日,访问法国、意大利、英国、比利时,查阅康熙时代中西关系史料。
14)2006年10-11月,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Chinese Civilisation Centre)客座教授。
15)2006年12月25日—2007年1月23日,法国巴黎天文台(Observatoire de Paris)访问教授。
16)2007年10月25日—11月24日,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访问学人。
17)2008年1月1日—6月30日: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Mellon Fellowship。
18)2010年2月1日—7月31日: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19)2012年7月2日—7月31日:日本爱知大学访问教授。
20)2013年8月:韩国首尔大学访问教授。
21)2014年1月26日-3月25日: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
22)2016年7月18日-31日: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访问学者。
23)2016年10月1-30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SAW访问学者。
24)2018年11月23-29日: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

专著

1)《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北京:三联书店,2018。
2)《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1582-1793)》,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3)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4)韩琦、吴旻校注:《<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欧洲所藏雍正乾隆朝天主教文献汇编》(与吴旻合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中国印刷史》(张秀民著、韩琦增订),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7)韩琦、米盖拉编:《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018。
8)The History of Chinese Printing (by Zhang Xiumin, rev. by Han Qi). Homa & Sekey Books, Zhejiang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9.
9)《科史薪传: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与刘钝合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0)《康熙·耶稣会士·科学传播》,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

专著章节

1)《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第一篇:数学史部分),董光璧主编,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页87-127。
2)《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陈美东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页660-670,695-698,708-718,720-721,723-731。
3)《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转轨与近代天文学》(杜昇云等主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历象考成》的编纂”(页174-177)、“《历象考成后编》”(页177-186)、“《仪象考成》”(页186-191),“《仪象考成续编》(页191-193),“纪理安”(页266-267)。
4)《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郭书春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页613-620, 641-643,647-674。
5)《耶稣会士与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载何芳川主编《中外关系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8,页79-113。
6)《四大发明(印刷术)》,载《走进殿堂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页136-164。
7)《印刷术》(张秀民、韩琦),载华觉明等主编《中国三十大发明》,郑州:大象出版社,2017,页411-426。

论文

A 外文论文

1) Du Shiran and Han Qi, “The contribution of French Jesuits to Chinese science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No.167 (1992), pp.265-275. 法文本:“Contribution des jésuites français à la science chinoise aux XVIIe et XVIIIe siècles,” Impact : Science et société, No.167(1992), pp.275-285.
2)“The role of the French Jesuits in China and the 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17th- and 18th-century French and Chinese sciences,” in East Asian Science: Tradition and Beyond, eds. K. Hashimoto, C. Jami and L. Skar (Osaka: Kansai University Press, 1995), pp.489-492.
3)“Patronage Scientifique et Carrière Politique: Li Guangdi entre Kangxi et Mei Wending,” Etudes Chinoises 16/2 (automme, 1997), pp.7-37.
4) “Sino-British scientific relations through Jesuit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La Chine entre amour et haine, ed. M. Cartier (Paris: Desclée de Brouwer, 1998), pp. 43-59.
5) “Emperor, Prince and Literati: Role of the Pri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Early Qing Period,” in Current Perspectives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eds. Yung Sik Kim and Francesca Bray (Seoul: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1999), pp.209-216.
6)“The Role of the Directorate of Astronomy in the Catholic Mission during the Qing Period,” in The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 in the Verbiest Era: Some Aspects of the Missionary Approach, ed. N. Golvers (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85-95.
7)“F. Furtado (1587-1653) S.J. and 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ristotle's cosmology,” in História das Ciências Matemáticas: Portugal e o Oriente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Fundação Oriente, 2000), pp.169-179.
8)“The Compilation of the Lixiang Kaochenghoubian, Its Origin, Sources and Social Context,” in Luís Saraiva ed., Scientific Practices and the Portuguese Expansion in Asia (1498-1759) (Lisboa, EMAF-UL, 2001), pp.147–152.
9)“Sino-French Scientific Relations through the French Jesuits and the 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Past, Hopeful Future, eds. Stephen Uhalley, Jr. and Xiaoxin Wu (Armonk, London, 2001), pp.137-147.
10)“Astronomy, Chinese and Western: The Influence of Xu Guangqi's Views in the Early and Mid-Qing,” in Statecraft and Intellectual Renewal in Late Ming China: The Cross-Cultural Synthesis of Xu Guangqi (1562-1633), eds. Catherine Jami, Peter Engelfriet and Gregory Blue (Leiden: Brill, 2001), pp. 360-379.
11) Catherine Jami and Han Qi, “The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Mathematics in China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 Early Science and Medicine: A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the Pre-modern Period 8/2 (2003), pp.88-110.
12)“Antoine Thomas, SJ, and his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A Preliminary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Sourc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w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ed. W. F. Vande Walle (Leuven: Leuv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105-114.
13)“L'enseignement des sciences mathématiques sous le règne de Kangxi (1662-1722) et son contexte social,” in Education et Instruction en Chine. II. Les formations spécialisées, eds. Christine Nguyen Tri and Catherine Despeux (Paris-Louvain: Editions Peeters, 2003), pp.69-88.
14)“Science and Belief: Christian Astronomers in the Chinese Rites Controversy,” Ex-Change No.8 (2003), pp.18-22.
15) “La tradition scientifique des Jésuites-Contribution à la science chinoise,” Science et Progrès humain, Aubin éditeur, Association des Amis de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2004, pp.132-143.
16)Catherine Jami and Han Qi, “Imperial Mathematics and Western Learning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 Some New Evidence,” in 《多元文化中的科学史:第十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论文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页3-11。
17) “Catholics in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zi River (1669-1702)”, in Culture, Art, Religion: Wu Li (1632-1718) and His Inner Journey.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rganized by the Macau Ricci Institute, Macao, November 27th-29th 2003. Macau Ricci Institute, 2006, pp.129-143.
18)“Le début de la diffusion des techniques d’imprimerie occidentales en Chine à la fin des Qing : l’exemple de l’introduction du procédé lithographique,” in Histoire et civilisation du livre (Revue internationale III), 2007, pp.135-152.
19)“On the myth of an ancient Chinese theorem about primality” (with Siu Man-keung), Taiwanese Journal of Mathematics, vol.12, No.4 (July 2008), pp.941-949.
20)“Between the Kangxi Emperor (r. 1662-1722) and Leibniz-- Joachim Bouvet's (1656-1730) Accommodation Policy and the Study of the Yijing,” in Shinzo Kawamura & Cyril Veliath eds. Beyond Borders: A Global Perspective of Jesuit Mission History. (Tokyo: Soph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172-181.
21) “From Adam Schall von Bell to J.N. Smogulecki: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log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 Monumenta Serica, 59(2011), pp.485-490.
22) “The Jesuits and Their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and Chronology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in Luís Saraiva ed., Europe and China: Science and the Art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Singapore: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2013, pp. 71-79.
23) “Knowledge and Power: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22-1722)”,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Seoul, 2014, vol. IV, ed. S. Y. Jang, Y. R. Kim, D.-W. Lee, and I. Yie. Seoul: Kyung Moon Sa. Co. Ltd. 2014, pp.1217-1229.
24) “La legittimazione della trasmissione della scienza occidentale: La proposta di riforma del calendario di Xu Guangqi”, Sulla via del Catai: Rivista semestrale sulle relazioni culturali tra Europa e Cina, October 2014, Anno VII, No.11, pp.33-43.
25) “Cartography during the Times of the Kangxi Emperor: The Age and the Background”, in Jesuit Mapmaking in China: D’Anville’s “Nouvelle Atlas de la Chine” (1737). (Early Modern Catholicism and the Visual Arts Series, Vol.11). Edited by Roberto M. Ribeiro with John W. O’Malley, S.J., Philadelphia: Saint Joseph’s University Press, 2014, pp.51-62.
26) “Typography for a modern world? The ways of Chinese movable types”(与Michela Bussotti合作),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014, Number 40, pp.9-44.
27) “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Science: Transition from the Late Kangxi Period to the Mid-Qianlong Period”,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24-2 (2015), pp.76-87.
28) “Les ouvrages compilés et imprimés au Palais sous Kangxi,” in M. Bussotti & J.-P. Drège eds., Imprimer sans profit? Le livre non commercial dans la Chine impériale, Geneve: Librairie Droz, 2015, pp.531-552.
29) “The legitimiz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science: Xu Guangqi’s proposal for the calendar reform”, The Generation of Giants 2: Other Champions of the Cultural Dialogue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Centro Studi Martino Martini, 2015, pp.19-25.
30) “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Antoine Thoma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pernican System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in Alexander Chen Tsung-ming ed., Catholicism’s Encounters with China. 17th to 20th Century. Leuven: Ferdinand Verbiest Institute KU Leuven, 2018, pp.65-75.
31)“Rethinking the Ancient Mathematical Text: Ming-Qing Scholar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Gnomon of Zhou [Dynasty],” in A. Keller and K. Chemla (eds.), Shaping the Sciences of the Ancient World. Text Criticism, Critical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Scholarly Texts (18th-20th Centuries). Dordrecht: Springer, forthcoming.

B 中文论文

一)康熙时代的科学、宗教与社会

1)《科学、知识与权力:日影观测与康熙在历法改革中的作用》,《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1期,页1-18。《科学技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11年第6期,页52-65。
2)《君主和布衣之间:李光地在康熙时代的活动及其对科学的影响》,《清华学报》(新竹),1996年12月,新26(4),页421-445。
3)《“自立”精神与历算活动:康乾之际文人对西学态度之改变及其背景》,《自然科学史研究》2002年第3期,页210-221。
4)《白晋的<易经>研究和康熙时代的“西学中源”说》,《汉学研究》1998年第1期,页185-201。《科学技术史研究五十年(1957-200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五十年论文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印,2007年,页721-730。
5)《再论白晋的<易经>研究: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所藏手稿分析其研究背景、目的及反响》,荣新江、李孝聪主编:《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页315-323。
6)《科学与宗教之间:耶稣会士白晋的<易经>研究》,陶飞亚、梁元生编《东亚基督教再诠释》,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04,页413-434。
7)《奉教天文学家与“礼仪之争”(1700-1702)》,《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页381-399。繁体字本见Wu Xiaoxin ed., Encounters and Dialogues: Changing Perspectives on Chinese-Western Exchanges from the Six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Nettetal: Steyler Verlag, 2005, pp.197-209.
8)《从<明史>历志的纂修看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载《科史薪传: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页61-70。
9)《格物穷理院与蒙养斋:17、18世纪之中法科学交流》,《法国汉学》(四),北京:中华书局,1999,页302-324。
10)《康熙朝法国耶稣会士在华的科学活动》,《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第2期,页68-75。
11)《从<律历渊源>的编纂看康熙时代的历法改革》,载吴嘉丽、周湘华主编:《世界华人科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化学系,2001,页187-195。
12)许明龙、韩琦:《康熙的洋钦差:白晋》,载许明龙主编《中西文化交流先驱》,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页174-189。
13)《未能把握的机会:从中法科学交流看康熙皇帝的功与过》,《文汇报》2014年10月31日。
14)《易学与科学:康熙、耶稣会士白晋与<周易折中>的编纂》,《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年第7期,页61-66。

二)17—19世纪中西科学关系

1)《明清之际“礼失求野”论之源与流》,《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页303-311。《明清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7年第10期,页14-19。
2)《李约瑟问题的起源:17至18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的看法及其演变》,收入郑培凯主编《术数、天文与医学:中国科技史的新视野》,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3,页179-206。
3)《关于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论述》,《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4期,页289-298。《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主编《东西方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页177-192。
4)杜石然、韩琦:《17、18世纪法国耶稣会士对中国科学的贡献》,《科学对社会的影响》,No.167(1993, No.3),页55-64。
5)《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关系:以英国皇家学会和在华耶稣会士的交流为例》,《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年第3期,页47-56。载黄时鉴主编:《东西交流论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页141-165。
6)《从中西文献看马国贤在宫廷的活动》,in Matteo Ripa e il Collegio dei Cinesi (Atti del Colloquio Internazionale, Napoli, 11-12 febbraio 1997), eds. Michele Fatica and Francesco D'Arelli (Napoli, 1999), pp.71-82.
7)《17、18世纪中国传统技术的西传及其影响》,收入《鉴古证今: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文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页703-711。
8)《清初历算与经学关系简论》,彭林编:《清代经学与文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页409-418。
9)《礼物、仪器与皇帝: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的科学使命及其失败》,《科学文化评论》2005年第5期,页11-18。
10)《<六合丛谈>之缘起》,《或问》,No.8(2004),页144-146。
11)《<重学>版本流传及其影响》(与邓亮合作),《文献》2009年第3期,页151-157。
12)《李善兰、艾约瑟译胡威立<重学>之底本》,《或问》,No.17 (2009.12),页101-111。

三)明清数学史

1)《康熙帝之治术与“西学中源”说新论:<御制三角形推算法论>的成书及其背景》,《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年第1期,页1-9。
2)《蒙养斋数学家陈厚耀的历算活动:基于<陈氏家乘>的新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2014年第3期,页298-306。
3)《康熙时代的历算活动及其背景》,《中国典籍与文化》(第7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页215-231。
4)《康熙时代的历算活动:基于档案资料的新研究》,载张先清编《史料与视界:中文文献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页40-60。
5)韩琦、詹嘉玲:《康熙时代西方数学在宫廷的传播:以安多和<算法纂要总纲>的编纂为例》,《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2期,页145-155。
6)《康熙时代的数学教育及其社会背景》,《法国汉学》(八),北京:中华书局,2003,页434-448。
7)《陈厚耀<召对纪言>释证》,载《文史新澜》,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页458-475。
8)《<数理精蕴>对数造表法与戴煦的二项展开式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2期,页109-119。
9)《李善兰“中国定理”之由来及其反响》,《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年第1期,页7-13。
10)《项名达》,载金秋鹏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页724-730。
11)《戴煦》,载金秋鹏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页731-739。
12)《耶稣会士和康熙时代历算知识的传入》,载《澳门史新编》(三),澳门基金会,2008,页967-986。载吴昶兴编《再解释: 中国天主教史研究方法新拓展》,新北市:台湾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14,页65-88。
13)《西方数学的传入和乾嘉时期古算的复兴:以借根方的传入和天元术研究的关系为例》,收入祝平一主编《中国史新论:科技与中国社会》,台北:联经出版社,2010,页459-486。
14)《李俨、严敦杰往来书信(1940-1941)》(一、二、三),《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第1期,页104-126;第2期,页232-258;第3期,页361-388。

四)明清天文学史

1)《明末清初欧洲占星术著作的流传及其影响:以汤若望的<天文实用>为中心》,《中国科技史杂志》2013年第4期,页471-480。
2)《异端“新”知与民间西学:浅论薛凤祚、穆尼阁对欧洲星占术的介绍》,载马来平主编《中西文化会通的先驱: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济南:齐鲁书社,2011,页500-506。
3)《西学帝师:耶稣会士安多在康熙时代的科学活动》,《故宫文物月刊》2011年第10期,总343期,页52-57。
4)《何国宗生年史事小考》,《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年第4期,页387-388。
5)《后耶稣会士时代的宫廷天文学家》,《故宫文物月刊》2018年第422期,第52—59页。
6)《科学新知在东南亚和中国沿海城市的传播:以嘉庆至咸丰年间天王星知识的介绍为例》(与邓亮合著),《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年第6期,页60-67。
7)《新学传播的序曲:艾约瑟、王韬翻译<格致新学提纲>的内容、意义及其影响》(与邓亮合著),《自然科学史研究》2012年第2期,页136-150。
8)《晚清来华西人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起源的争论》(与邓亮合著),《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年第3期,页45-51。
9)韩琦、段异兵:《毕奥对中国天象记录的研究及其对西方天文学的贡献》,《中国科技史料》1997年第1期,页80-87。
10)《<数理格致>的发现:兼论19世纪以前牛顿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1998年第2期,页78-85。
11)《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华的科学活动》,《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2期,页57-70。
12)《中越历史上天文学与数学的交流》,《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第2期,页3-8。《古代中越的科技关系:天算之部》,《东南亚纵横》1991年第2期,页1-6。

五)中国印刷史

1)《南宋“金银见钱关子”钞版之初步研究》,《印刷技术》1989年第10期,页34-37。
2)《在美国发现金刻本佛经》,《中国印刷》,第29期(1990),页91-92。收入《中国印刷史料选辑·装订与补遗》,改题《美国发现的金刻本佛经》,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页212-215;及《中国印刷年鉴》(1991-1992),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
3)《中国的蜡版印刷术》,《印刷科技》(台湾),1990,6(6),页32-35;《中国印刷》,第31期(1991),页83-86。收入《中国印刷史料选辑·装订与补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页159-165;及《中国印刷年鉴》(1991-1992),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3。收入《鉴古证今: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文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页351-354。
4)韩琦、王扬宗:《清季之石印术》,《印刷科技》,1990,7(2),页37-42。收入《中国印刷史料选辑·装订与补遗》,题为《石印术的传入与兴衰》,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页358-367。
5)《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研制中文活字的历史》,《印刷科技》(台湾),1991,7(5),页27-40。收入《中国印刷史料选辑·活字印刷源流》,题为《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方人对中文活字之研制》,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1,页267-276。
6)《西方人研制中文活字史略》,《文献》1992年第1期,页223-230。
7)《西方铜版术的传入及其影响》,《印刷科技》(台湾),1991,7(6),页21-29。收入《中国印刷史料选辑·装订与补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页388-400。
8)《十九世纪中文叠接活字研制史》,《印刷科技》(台湾),1995,11(4),页78-98。
9)《十九世纪中文叠积活字研究史》,Typographics Tee (日文),No.165,1994年11月,页1-17。
10)《十九世纪中文拼合活字研究史续考》,《中国印刷史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6,页444-455。《十九世纪中文叠接活字研制史续考》,《印刷科技》(台湾),1996年12月,13(2),页70-78。
11)《十九世纪中文拼合活字研究史续考》,《印刷史研究》(日文),1997(5),页1-16。
12)《从澳门、香港到上海:19世纪中叶西方活字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页141-151。
13)《张秀民先生和中国印刷史研究》,《文津流觞》,2002年6月,第5期,页36-52。
14)《宋元文献中的毕昇与泥活字印书》,《中国印刷》2004年第6期,页103-105。《中国印刷年鉴》(2005),北京:中国印刷年鉴社,2005,页21-23。收入《鉴古证今: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文萃》,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页380-382。
15)《马国贤和铜版印刷术的传入》,《中国印刷》2007年第11期,页106-109。
16)《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收入韩琦、米盖拉主编《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页114-127页。

六)明清天主教史

1)《南明使臣卜弥格的中国随从:教徒郑安德肋史事考释》,《清史研究》2018年第1期,页121—126。
2)《南巡、传教士和外交:兼论康熙对礼仪之争和教廷特使多罗来华的反应》,《文化杂志》2018年第102期,页56-65。
3)《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康熙时代宫廷画家焦秉贞史事考释》,《法国汉学》(17辑),北京:中华书局,2016,页70-82。
4)《康熙时代中国教徒对于礼仪之争的态度:以1706年教徒向教廷特使多罗递交请愿书为例》,《故宫文物月刊》,No.396,2016年3月,页50-58。
5)《傅汎际、李之藻译<寰有诠>及其相关问题》,《西学东渐研究》(第五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页224-234。
6) “张星曜与《钦命传教约述》(Zhang Xingyao and the Collected Discussions on the Imperial Decrees concerning the Missionaries),” Sino-Western Cultural Relations Journal, XXII(2000), pp.1-10.
7)韩琦、吴旻:《“礼仪之争”中教徒的不同声音》,《暨南史学》(二),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页455-463。
8)吴旻、韩琦:《礼仪之争与中国天主教徒:以福建教徒和颜珰的冲突为例》,《历史研究》2004年第6期,页83-91。《明清史》(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5年第2期,页56-64。
9)《姗姗来迟的“西洋消息”:1709年教皇致康熙信到达宫廷始末》,《文化杂志》2005年夏季号,第55期,页1-14。吴志良等编:《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历史卷,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页473-485。
10)《瀛洲圣阙关山重:1709年教皇信滞留澳门始末》,《文化杂志》2006年夏季号,第59期,页133-146。吴志良等编:《澳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文选》(历史卷,上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页526-540。

七)民国地质学史

1)《晚清英美地质学教科书的引进:以商务印书馆<最新中学教科书·地质学>为例》(与杨丽娟合作),《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3期,页316-331。
2)《黄文弼和斯文赫定的书信往来》,《西域考古•史地•语言研究新视野:黄文弼与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荣新江、朱玉麒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页141-144。
3)《维理士对中国地质的研究及其影响》(与陈明合著),《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年第2期,页213-226。
4)《泥河湾地质遗址的发现:以桑志华、巴尔博对泥河湾研究的优先权为中心》(与陈蜜合著),《自然科学史研究》2016年第3期,页320-340。
5)《“奥陶纪”译名创始时间新考》(与杨丽娟合作),《化石》2016年第4期,页34-35。
6)《民国时期地质学研究的跨国合作:以巴尔博、李四光对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问题的争论为中心》(与宋元明合作),《学术月刊》2017年第11期,第173-184页。《科学技术哲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18年第3期,页53-64。
7)《新生代研究室的中外合作及其影响:以德日进和杨钟健的两次合作考察为例》(与丁宏合作),《中国科技史杂志》2018年第1期,页48-61。
8)《从矿务顾问、化石采集者到考古学家:安特生在中国的科学活动》,《法国汉学》(18辑),北京:中华书局,2018。

八)其他(辞书条目、译文)

1)《缘结科学史》,《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3期,页25-27。
2)《印刷史研究中的一段佳话:记钱存训先生和张秀民先生的学术交往》,载《南山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页176—178。
3)《从版本校注看天主教史文献的源与流》,《书品》2007年第3辑,页67-72。
4)《张秀民先生和中越关系史研究》,《中国东南亚研究会通讯》2007年第1期,页38-44;《文津学志》(第九辑),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页1-9。
5)《仰望李俨先生》,《科学新闻》总541期,2017-11-25,页79-80。

1)《印刷术》,载《中国文化百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页403-405。
2)中国印刷术的影响、蜡版印刷术、铜版印刷术、石印术,载廖育群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事典·技术卷》,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
3)印刷术,《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1990。
4)《中国历史辞典·科学史卷》二十余条,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5) 《白晋》,载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页1316-1318。
6)《巴多明》,载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页1324-1326。
7)《杜德美》,载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页1327-1329。
8)《戴进贤》,载杜石然主编《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下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页1330-1332。
9)《中越之科学交流》(Il Vietnam),《意大利百科全书》(Storia della Scienza), Rome: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2001, vol.2, pp.569-570.
10)《李之藻》,《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1)《梅瑴成》,《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12)《东学西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5卷,页414-415。
13)“(徐心鲁)《盘珠算法》,”《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数学卷》(卷2),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141.
14)“(柯尚迁)《数学通轨》,”《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数学卷》(卷2),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165-1166.
15)“《数理精蕴》,”《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数学卷》(卷3),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1-10.
16)“(陈厚耀)《错综法义》,”《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数学卷》(卷4),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683-684.
17)“(年希尧)《视学》,”《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数学卷》(卷4),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709-710.
18)“ (徐有壬)《务民义斋算学》,”《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数学卷》(卷5),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647-651.
19)“(戴煦)《求表捷术》,”《中国古代科技典籍通汇·数学卷》(卷5),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685-692.
20)译作:詹嘉玲著“十七十八世纪中国文人眼中的数学史:中国的传统和欧洲的贡献,” 载《科史薪传:庆祝杜石然先生从事科学史研究40周年学术论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页46-60。

书评

1)Tiziana Lippiello and Roman Malek eds.,“Scholar from the West": Giulio Aleni S. J. (1582-1649) and the Dialogue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China. 《汉学研究》,1999, 17(2):401-404.
2)Lucille Chia, 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in Etudes Chinoises, Vol. XXIII (2004), 558-561.
3)Benjamin Elman, 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n Etudes Chinoises, Vol.XXIV (2005), 486-491.

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1)1991年12月16-18日:“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近代东西方文化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收入论文集。
2)1992年8月20-22日:“李善兰与中国定理”,纪念李俨钱宝琮诞辰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
3)1992年8月26-30日:“十七、十八世纪西方人对中国科学落后原因的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杭州。
4)1993年8月2-7日:“The role of the French Jesuits in China and the Academie Royale des Sci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17th- and 18th-century French and Chinese sciences,”The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国际会议,日本京都,收入论文集。
5)1993年8月22-29日:“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mathematics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1690-1722 )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mathematics”,第19届国际科学史大会(The XIX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西班牙Zaragoza。
6)1995年3月20-23日:"Xu Guangqi's views on Scienc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Qing scholars," "Xu Guangqi (1562-1633): Chinese scholar and Statesman"国际会议,法国巴黎,已出版。
7)1995年9月4-6日:"Sino-British Scientific Relations through Jesuits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Huitième Colloque International de Sinologie de Chantilly国际会议,法国CHANTILLY,已出版。
8)1995年9月6-9日:"Antoine Thomas S.J. and his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in China: a preliminary research through Chinese sources,"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Verbiest Foundation, The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Low Countries and China in the Qing Era (1644-1911) 国际会议,比利时(Heverlee-Leuven),已出版。
9)1995年11月2-4日:"Francisco Furtado (1587-1653) S.J. and his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ristotle's cosmology,""História das Ciências Matemáticas: Portugal e o Oriente"国际会议,葡萄牙里斯本(Convento da Arrabida),已出版。
10)1995年4月在英国爱丁堡参加英国汉学家会议。
11)1995年10月在法国马赛参加欧洲数学史会议。
12)1996年8月26-31日:"Emperor, Prince and Literati: Role of the Princ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Early Qing Period",第八届东亚科学史国际会议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韩国首尔。
13)1997年2月:“从中西文献看马国贤在宫廷的活动,”意大利那波利大学马国贤国际会议,已出版。
14)1997年7月19-27日:"Progrès et violence : l'Empire chinois au XVIIIe siècle,"East-West Seminar 1997, 主题Progrès et violence au XVIIIe siècle,德国柏林,已出版。
15)1997年7月27-8月1日:参加在德国Oberwolfach举行的"Transmission of (arithmetical/ geomertrical/recreational) Problems"国际研讨会, 提交论文"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Mathematics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1662- 1722)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ese mathematics"。
16)1998年4月22-26日:"Joachim Bouvet's Study of the Yij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Chinese Origin of Western Learning in the Kangxi Period",“Europe in China III, Between Ming and Qing"讨论会,德国柏林。
17)1998年8月23-28日:"The Introduction of Newton's Theory into China before 1860","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China and the West"国际讨论会,德国柏林。
18)1998年9月1-4日:"The Role of the Astronomical Bureau in the Catholic Mission during the Qing Period","The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the Verbiest Foundation"国际学术讨论会,比利时鲁汶,已出版。
19)1998年10月10-12日:在澳门参加第二届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the West: Scientific Practices and the Portuguese Expansion in Asia (1498-1759)国际学术讨论会, 提交论文 "The compilation of the Lixiangkaocheng houbian: its origin, sources and social context," 已出版。
20)1999年6月29日-7月2日:在巴黎参加Education et Instruction en Chine国际学术讨论会(法国东方语言学院INALCO主办),提交论文"Teaching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during the Kangxi Period (1662-1722) and Its Social Context," 已出版。
21)1999年8月23-27日:在新加坡参加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提交论文 "The Scientific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A Case Study on the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in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22)1999年10月14-16日:在美国旧金山参加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Past, Hopeful Future国际会议(The Ricci Institute for Chinese-Western Cultural History,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主办),提交论文“Sino-French Scientific Relations through the French Jesuits and the Académie Royale des Sciences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已出版。
23)1999年12月6-9日: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参加"Translating Western Knowledge into Late Imperial China"国际讨论会,提交论文“理解和误解:关于明清时期科学术语翻译和西学传播的几点思考”。
24)2000年6月9日:法国国家科研中心(REHSEIS, CNRS)举办"Les Sciences entre Texte et Réalité: Légitimation et Argumentation en Chine aux XVIIe et XVIIIe Siècles"会议,提交"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Science: Transition from the Late Kangxi Period to the Mid-Qianlong Period (ca. 1700-1760)"论文(未出席)。
25)2000年8月30日-9月2日:在意大利都灵(Torino)参加第13届欧洲汉学会会议(XIII E.A.C.S. Conference: The Spirit of the Metropolis),提交"Chinese Literati's Attitudes toward Western Science: Transition from the Late Ming to the Qianlong Period"论文。
26)2001年3月24-25日:在台湾淡江大学参加“世界华人科学史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从《律历渊源》的编纂看康熙时代的历法改革,”已出版。
27)“The Jesuit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Europe,” paper presented to the X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Mexico City, 8-14 July, 2001)(未出席)
28)2001年10月9-12日:提交香港城市大学举办的“第九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论文,“The Jesuit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Europe”。
29)2001年10月14-17日:在北京参加“相遇与对话: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Encounters and Dialogues: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提交论文“奉教天文学家与‘礼仪之争’(1700-1702),”已出版。
30)2002年7月7-12日:澳大利亚悉尼参加Early Modern Thought国际学术讨论会(University of Sydne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主办),提交论文“The Jesuit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Europe”。
31)“Antoine Thomas and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lgebra in China,”第五届汉字文化圈及近邻地区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2年8月,天津。
32)“康熙时代西方数学在宫廷的传播:以安多和《算法纂要总纲》的编纂为例,”第10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论文,2002年8月20-24日,上海。
33)“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nd China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提交“Ancient Chinese Science & High-Technology: Roots, Fruits, and Lessons, ”Shanghai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Sept. 9-12, 2002.
34) 2002年11月15-16日:“再论白晋的《易经》研究:从梵蒂冈教廷图书馆所藏手稿分析其研究背景、目的及反响,”“古代中外关系:新史料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已出版。
35) 2002年12月21-23日:“康熙时代宫廷的《易经》研究:耶稣会士及其作用,”“明清学术国际研讨会,”香港大学中文系。
36) 2003年10月16-17日:“耶稣会的科学传统及其对中国科学的贡献:以法国‘国王数学家’来华活动为例(1688-1722),”德日进思想国际研讨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主办。
37) 2003年11月1-5日:“1709年教皇致康熙信到达宫廷始末,”“16-18世纪的中西关系与澳门”国际学术讨论会,澳门基金会、中外关系史学会主办。
38) 2003年11月14-15日:“清初历算与经学关系简论,”“经学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清华大学。
39) 2003年11月27-29日:“江南地区的天主教徒及其活动(1669-1702):基于档案资料的新研究,”澳门利氏学社主办,“文化、艺术、宗教:吴历(1632-1718)及其心路”国际研讨会,已出版。
40) 2004年4月9-10日:“清代宫廷数学家陈厚耀(1660-1722):生平及其成就,”秦九韶学术研讨会(湖州)。
41) 2004年8月21-24日:“17、18世纪法国科学家眼中的中国科学:从德梅朗和巴多明的通信谈起,”“多元视野中的中国历史”国际会议,北京:清华大学。
42) 2004年11月12-14日:“中西文明的交融与兴衰国际学术会议”,武夷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主办。
43)“The Compilation of the Shuli jingyun (1713-1722) and Its Impact on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Mathematics”, paper presented to a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Bibliothèques, encyclopédies, musées, archives: la constitution des collections qui ont fourni ses sources à l’histoire des sciences”, REHSEIS, CNRS, 4-5 April 2005.
44)“A Dialogue between an Imperial Mathematician and the Emperor: Chen Houyao (1660-1722) and His Mathematical Career at the Kangxi Reign,” a talk given at the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Cambridge University, May 6, 2005.
45)“A French Model for China: The 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Suanxue guan (Academy of Mathematics)”, paper presented to symposium “Science under Louis XIV and under Kangxi: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state policies and exchanges” (July 28, 2005), XXI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24-30 July, 2005, Beijing.
46)2005年9月1-3日:“19世纪中国危机的前奏:以吧龙《中国纪行》对中国科学技术的批评为例,”“重新认识十九世纪”系列会议之二:十九世纪中国的危机,清华大学历史系和密执安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47) “晚清西方印刷术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以石印术的传入为例”,“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中法研究讨论会(Chine-Europe: Histoires de livres),Colloque franco-chinois,2005年10月15-16日,国家图书馆善本部。
48) 2006年4月1-2日:“康熙时代的历算活动:基于档案资料的新研究”,“史料与视界”国际会议,厦门大学举办。
49) “Reconstruction of the Suanxue guan (Academy of Mathematics)----A Case Study of the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蒙养斋算学馆的历史重构:康熙时代历算活动研究)”,Erlangen-Nürnberg大学举办“Exchanges of Knowledg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Institutions and Networks” 国际研讨会论文,2006年8月28-29日。
50)2006年9月7-8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举办之“科技与中国社会工作坊”,提交论文“西方数学的传入和乾嘉时期古算的复兴:以借根方的传入和天元术研究的关系为例”。
51)2006年10月13-16日:“When China Meets the West …”---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inology and Sino-West Cultural Exchanges(“当中国与西方相遇……”--- 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Zhejiang University(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英语文学研究所主办),提交论文“康熙时代天主教在杭州”(Catholicism in Hangzhou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
52)2006年12月9-10日,日本上智大学国际会议Integration and Division between Universalism and Localism in Jesuit Mission Reports and Histories: Part II. Xavie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orum, Sophia University, Tokyo, Japan. 提交论文“Between the Kangxi Emperor (r.1662-1722) and Leibniz--Joachim Bouvet’s (1656-1730) Accommodation Policy and the Study of the Yijing.”
53)2007年3月14-16日:“A bridge between cultures: Commemorating the two-hundredth anniversary of Robert Morrison’s arrival in China”(纪念马礼逊来华二百周年国际会议),Library of Congress (Washington DC)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D),14-16 March 2007,提交论文Printing Chinese Characters Using Divisible Types—From Ultra-Ganges to Shanghai (ca.1827-1880)。
54)2007年7月16-20日: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presentation Theory (ICRT-IV), co-organized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and Tibet University, 提交论文“Antoine Thomas and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lgebra into China”(国际数学史分会主办)。
55)2007年10月16-18日:韩国首尔大学The Kyujanggak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Science into East Asian Countries during the Late Chosŏn Period (The Kyujanggak Institute for the Korean Studies, Program 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October 16–18, 2007),提交论文“Knowledge and Power: Kangxi Emperor's Role in 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Learning”
56)2007年11月10—11日:“《几何原本》研究之历史回顾”,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主办: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四百周年纪念研讨会(A Symposium for the Memory of Quarter-Centenary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lements by Matteo Ricci and Xu Guangqi)。
57)2007年11月13-14日:台湾清华大学举办“近代东西方文明之遭遇与冲撞”国际学术工作坊,提交《康熙时代教廷特使来华与中国礼仪之争》。
58)2008年11月6-8日:“The Jesuit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Astronomy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葡萄牙与东亚数学科学”系列会议之四(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IV/Europe and China: Science and Arts in 17-18 Centuries)。
59)2009年6月11-13日:巴黎印刷史会议Colloque « Imprimer sans profit ? »,提交论文“Les ouvrages compilés et imprimés au Palais sous Kangxi”。
60)2009年9月26-30日:“From Adam Schall von Bell to J. N. Smogulecki: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log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Venturing into Magnum Cathay国际会议,波兰Krakow。
61)2009年11月7-8日:“从澳门、香港到上海:19世纪中叶西方活字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与上海”国际硏讨会。
62)2010年4月19—22日:“南明使臣卜弥格的中国随从:教徒郑安德勒史事考释”,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东西方对话的初启与开展(International Symposium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400th Anniversary of Matteo Ricci 1552-1610: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East-West Dialogue),台湾:辅仁大学。
63)2010年10月30-31日:“从汤若望的《天文实用》到穆尼阁、薛凤祚的《天步真原》: 明末清初欧洲星占术在中国的传播”,全国首届薛凤祚学术思想研讨会,山东淄博。
64)2010年11月10-11日:“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 and the First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logy into Chi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Other Civilizations(中国科技史及其与世界其他文明的相互影响国际会议),UNESCO,Beijing.
65)2010年11月13-14日:“明末清初欧洲占星术著作的流传及其影响:以汤若望的《天文实用》为中心”,国际汉学与汉籍流传学术研讨会,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
66)2011年6月9-10日:“Scientific Contacts between China and Sweden: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Johan Gunnar Andersson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Kina i Norden, Norden I Kina国际会议,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67)2011年11月15-17日:“南巡、传教士和外交:兼论康熙对礼仪之争和教廷特使多罗来华的反应”,“两岸故宫第三届学术研讨会:17、18世纪(1662-1722)中西文化交流”,台北故宫博物院。
68)2011年12月15-17日:“Between Science and Religion: Antoine Thoma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pernican Theory during the Kangxi Reign”,Science and Christianity in the Encounter of Confucian East Asia with West, 1600-1800,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Korea.
69)2012年12月1-2日:“明末清初欧洲占星术著作的流传及其影响:以汤若望的《天文实用》为中心”,International Conference「东西科技的对话」国际研讨会"Dialogu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cross-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rom the 16th to the 20th century"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sinchu)。
70)2012年12月7-9日:“康熙时代哥白尼学说在中国的传播”,“绝域远人:明清文化视野中的西方” (Strangers and Distant Lands: The West in Late Imperial China)国际会议,香港大学中文学院(School of Chines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71)2013年2月14-15日:Typography for a modern world? The ways of Chinese moveable types(与Michela Bussotti合作),“The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of Printed Books in the Occident and Orient from the Accession of the Tang Dynasty (c.618) to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London: British Academy(英国学士院)。
72)2013年4月5-6日:“傅汎际、李之藻译《寰有诠》及其相关问题”,“亚里士多德学说在中国”国际会议,中山大学。
73)2013年5月24-25日:“明末清初欧洲占星术著作的流传及其影响:以汤若望的《天文实用》为中心”(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strology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 A Case Study of Adam Schall von Bell and His Tianwen shiyong),Inter-cultural and Intra-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Scientific Exchanges in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century East Asia(17至18世纪在东亚的科学交流), The 3rd Templeton International Workshop, Seoul。
74)2013年6月17日-21日:"Rethinking the Ancient Mathematical Text: Ming-Qing Scholars'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the Zhoubi suanjing"(Shaping the sciences of the ancient world:Text criticism, critical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scholarly Texts (18th-20th centuries)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ERC research project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 (SAW) )国际会议,巴黎。
75)2013年7月21-28日:“From Mining Adviser, Fossil Collector to Archaeologist —Johan Gunnar Andersson (1874-1960)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 2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Manchester, England.
76)2013年9月21-22日:“乾嘉之际的中西科学交流:以十三行为中心的讨论”,“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讨会,广州:广州大学。
77)2013年10月20-21日:“从瑞典所藏档案看袁复礼和斯文赫定的交往”,“黄文弼与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国际会议,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78)2014年6月11-13日:“欧洲汉学与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兴起(1814-1887)”, 雷慕沙及其继承者:纪念法国汉学两百周年学术研讨会,College de France, Paris, France.
79)2014年7月24-28日:“The Cartographic Survey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and Its Social Context”,EACS 2014, Braga-Coimbra, Portugal.
80)“Knowledge and Power: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1662-1722)”,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Mathematicians. Seoul, August, 2014.(45分钟大会特邀报告)
81)2014年9月22-23日:“南明使臣卜弥格的中国随从:教徒郑安德勒史事考释”,澳門歷史文化研究會2014年學術年會暨“澳門與海上絲綢之路”研討會。
82)“How To Read A Chinese Book: Through The Lens of Paratext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illiams College, USA, October 3-5, 2014.
83)2014年11月7-9日:“The Cartographic Survey during the Kangxi Reign and Its Social Context”,葡萄牙与东亚数学科学系列会议之五:欧洲与东亚交流中的文本和视觉呈现(HISTORY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PORTUGAL AND EAST ASIA V, Visual and textual representations in exchanges between Europe and East Asia),清华大学(新竹)。
84)2014年11月22-23日:“西学帝师:耶稣会士安多在康熙时代的科学活动”,故宫学和西学会议,北京:故宫博物院。
85)“Shaping the sciences of the ancient world; text criticisms, critical editions and translations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scholarly texts (18th-20th century)”, SAW Workshop, December 1-4, 2014, Paris.
86)2015年6月24-27日:第40届国际地质科学史会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From Mining Adviser, Fossil Collector to Archaeologist: Johan Gunnar Andersson (1870-1960)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
87)2015年9月1-2日:“Antoine Thomas (1644-1709, S.J.)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ies in China: A New Perspective through Chinese Sources”,“第十二届南怀仁专题研讨会”学术会议,比利时鲁汶南怀仁研究所。
88)2015年10月10日:“知识与权力:康熙时代中国和欧洲数学传播的社会史”,全国数学史年会。
89)2015年10月25日:“中国地质学国际化的开端:以新发现的丁文江书信为中心”, “赛先生在中国:科学社成立百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90)2015年10月28-30日:“科学、艺术与宗教之间:康熙时代宫廷画家焦秉贞史事考释”,“国立故宫博物院九十周年院庆暨两岸故宫第五届学术研讨会:激荡与新生——亚欧文化艺术的交流”,台北故宫博物院。
91)2015年12月28-29日:科技史、思想史、文化史的分野与融合:艾尔曼(Benjamin Elman)教授荣退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学术讨论会。
92)“Measuring the Heaven and Earth: Antoine Thomas (1644-1709) and His Scientific Activity in China Revisited”, Prague, European Society for History of Sciences, September 22-24, 2016.
93)“Creating a New Paradigm: Mei Juecheng (1681-1763) and His Use of European Algebra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Paper submitted for "Writing histories of ancient mathematics – Reflecting on past practices and opening the future, 18th¬-21st centuries",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ERC Project “Mathematical Sciences in the Ancient World” (SAW), Université Paris Diderot, October 24-28, 2016.
94)2016年11月26-28日:“17、18世纪欧洲学者有关儒家经典与中国古史真实性的争论”,“儒家思想在启蒙时代的译介与接受”,国际学术工作坊,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95)2017年7月24日-29日:“Measuring the Heaven and Earth: European Jesuits and Their Scientific Activity in China”,2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Rio Janeiro, Brazil, 第25届巴西国际科学史大会。
96)2018年9月14-17日:“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and China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European Society for History of Science Biennial Conference 2018,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