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怀柔,天高云淡,层林尽染。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党支部三十余名青年学子,走出书斋,走进田野,在怀柔区月台农事体验基地,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耕读田间·知味自然”劳动教育主题党日活动。他们以双手触摸土地的温度,以劳动感悟文化的深度,在“敛巧饭”这一非遗项目的实践中,完成了一次身体与思想的共同远行。
对于终日与文献典籍为伴的文科博士生而言,田野并非陌生的概念。然而,这一次,他们走进的是真正的田野——脚下是松软的泥土,空气中弥漫着柴火与炊烟的气息。活动以北京市怀柔区传统民俗“敛巧饭”为载体,旨在引导青年党员在亲身参与农事劳动中,体悟劳动价值,锤炼党性修养。
活动伊始,基地导师娓娓道来“敛巧饭”的源流与智慧。这并非一顿简单的农家饭,其背后是当地人顺应自然、珍惜物产的生活哲学,从准备柴火、采摘时蔬,到最后的“布施鸟雀”,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人与土地、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
理论的说教远不如一次亲身的体验。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全体成员共同投入了三个富有挑战的劳动环节。捡柴与砍柴成为大家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林间空地上,同学们学习辨认合适的柴木,掌握挥刀力度与角度。起初生疏的动作渐渐变得娴熟,清脆的劈啪声在林间回响。这个过程不仅考验体力,更培养了大家观察与判断的能力,让久坐书斋的学子体会到劳动中蕴含的智慧。紧接着是“挖菜窖”这一传统农事活动。大家轮番上阵,挥动铁锹,小心地拨开覆盖的松土,亲手将一颗颗饱满结实的白菜、一根根敦实可爱的萝卜从土地的怀抱中“请”出来。这个过程中,大家不仅亲身实践了“就地取材、因时储存”的传统生活智慧,更在传递蔬菜、协作搬运的流水线作业中,深刻体会到了集体劳动的效率与温暖。最具成就感的莫过于共同制作“敛巧饭”。带着收获的白菜和萝卜,清洗、切块、搭配,每个步骤都需要细致的分工。灶台前,同学们轮流掌勺,控制火候,调和五味。炊烟袅袅,香气四溢,劳动的成果在锅中翻滚,团队的凝聚力在协作中升华。随后,大家围坐一堂,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敛巧饭”。这顿午餐的味道,远比任何珍馐美馔都更加丰富、深刻。因为它融入了阳光、泥土、汗水和协作的滋味。席间的交谈,也自然而然地围绕着劳动的体验展开,笑声与感悟在餐桌上空交织回荡。
活动现场
午餐后的主题研讨,将全天的活动推向了思想的深处。围绕“劳动精神与科研人生”这一主题,同学们畅所欲言。一位党员同学谈到:“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理论,如果从未真正深入过中国的田间地头,不了解最质朴的劳动逻辑,我们的知识体系或许将是悬浮的。今天的劳动,是为我们的学术寻找坚实的根基。”
合影留念
今天,我们不仅完成了一次党日活动,更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寻根之旅。希望这次活动,能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大家内心,并将这份在劳动中淬炼出的耐心、协作与责任感,带回我们的科研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归途中,车厢里少了来时的喧嚣,多了沉静的思考。这一次,同学们从田野归来,带回的不仅是泥土的芬芳,更有对学术、对人生、对家国更深沉的理解与热爱。这场发生在田埂上的党课证明,最深刻的道理,往往就蕴藏在最朴素的劳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