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2024党支部举办暑期“读经典,悟新知”-阅读党的经典著作主题党日活动

  • 李小瑞 李斌 袁端阳 刘献锋 陆袁芳洲 孙逸格 杨楠 鱼淼 张竞壹
  • 创建时间: 2025-09-04
  • 2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提升党员理论素养和党性修养,人文学院2024党支部于暑期组织开展了“读经典,悟新知”——阅读党的经典著作主题党日活动。本次活动覆盖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申请人,通过个人研读、心得撰写、线上交流等形式,引导党员在经典中汲取智慧、坚定信仰、强化担当。

活动中,支部党员围绕《红色的起点》《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为什么是中国》《论党的青年工作》《共产党宣言》《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多部经典著作展开深入研读。大家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现实思考,撰写了高质量的学习心得,从不同角度畅谈体会、交流思想,展现了青年党员的理论思考深度和时代使命感。

李小瑞同志在阅读《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后,深刻体会到建党先驱为理想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纯粹信仰,反思和平年代如何坚守初心,补足“精神之钙”。

“从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到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有严密组织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正是这种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使得当初弱小的共产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严格的纪律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优良传统。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时刻牢记党员身份,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服从组织决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摘录

李斌同志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文艺创作、游戏意识形态、智慧党务建设等多维度展开思考。他提出应构建“主题-机制”并重的游戏意识形态分析框架,并设计了基于本地知识库的党务GPT系统,以提升高校党务工作的效率与认同感。

 

李斌提出游戏意识形态测试

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启示研究生在学术积累中需做到:读好 “两类书”:既要研读专业经典,也要学习党的重点文件,从政策中把握研究方向;做好 “两类实践”:既要开展理论研究(文献阅读、实验室研究),也要深入基层调研(如高校学生工作、社区文化建设、志愿公益、调查研究、工作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树立 “长期主义”: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避免急功近利,选择 “叩动自己心弦” 的研究领域,久久为功,以学术成果回应社会需求 ,以学术活动撬动社会活动,提高自身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做四有青年。

职业规划层面,需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 无论是进入学术界、政界还是企业,都应立足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凸显文化主体性,在各自领域传播中国声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定信仰者与践行者。”——摘录

袁端阳同志围绕“八项规定”展开思考,强调其作为“徙木立信之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深远意义。表示,作为青年党员,要时刻以八项规定规诫自己,擦亮初心,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

“八项规定是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举措,历史经验不断告诫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守正前行。作为年轻的共产党员,我要时刻以中央八项规定规诫自己,不断擦亮入党之初坚守的共产主义梦想,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摘录

刘献锋同志通过《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分析了“八项规定”对打破历史腐败周期律的时代意义。他指出,“八项规定”从小处着手、从细节抓起,推动反腐败斗争制度化、法治化、常态化,成为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

“从《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的视角来审视,‘八项规定’的时代内涵是多维度的:它既是对中国传统“吏治”智慧的回归与升华,也是对历史上反腐败斗争周期律的深刻反思与战略突破;它既是对历史监察制度“人治”局限的制度性超越,也是在新媒体时代对“廉政文化”建设方式的革命性创新。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八项规定’并非一项孤立的、权宜性的政策,而是植根于中国深厚历史土壤,并对历史经验进行了创造性转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开启了一场旨在重塑政治生态、回归治理初心、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自我革命!”——摘录

陆袁芳洲同志分享《为什么是中国》中的国家利益觉醒与全球新秩序构建,指出直到1999年,《辞海》才正式收录“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这两个词条,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从传统“关系优先”文化向现代“利益核心”思维的艰难转变。

“纵观金一南将军的论述,我认识到中国的崛起不是传统大国崛起的简单重复,而是一种新型发展模式的探索。这种模式建立在明确的国家利益认知基础上,但又超越了狭隘的零和博弈思维;它充分发挥中国的规模优势、制度优势和文化优势,但又保持开放包容的姿态。中国不再是被动适应国际规则的行为体,而是逐渐成为全球新秩序的参与者和塑造者。”

阅读《为什么是中国》,我体会到,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仅在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增长,更在于思想观念的成熟与更新。中国从“关系优先”到“利益核心”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现代国家意识的真正觉醒;而中国在世界大势中展现的独特优势,则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选择。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既是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坚定维护,也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贡献。这种平衡国家利益与全球责任的能力,或许正是中国弥足珍贵的优势所在。”——摘录

鱼淼同志重温《共产党宣言》,系统梳理了其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与当代价值。她指出,《宣言》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观点,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治理体系具有重要启示,并呼吁青年一代在实践中践行宣言精神。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光明前途就在不远的未来,我们需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共产主义目标不懈奋斗。《共产党宣言》指导了国内和国际早期的社会主义运动,在这片华夏大地上仍然发挥着极大的价值与作用,引领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建设富强民主的中国。

我们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着历史的使命,面对《共产党宣言》,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视其为“历史”,认为一百多年前写就的文章对于当今社会意义十分微小,这并不是共产党人的初衷,也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原理所带有的时代性质。因此,我们需要的是认同、接受、以之为傲,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努力践行《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倡的内容。

《共产党宣言》已然成为所有共产党人共同的文化认同,对它产生了强烈的、根本性的归属感。《共产党宣言》是每个共产党人个体对共产党整体的精神呼喊,是部分连接主体的精神桥梁。它能够深入灵魂,成为那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羁绊与情愫。以一种灵魂上的纽带的形式,将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联系起来,凝聚人心,凝聚共识。我相信有一天,《共产党宣言》可以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让人们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成为个人、社会、国家发展的源动力。”——摘录

入党申请人张竞壹通过学习《论党的青年工作》,进一步明确了青年在创新、包容、全面发展中的责任与方向。她表示,要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篇文章,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与学习的意义。这篇文章就“我们应该培养什么的人”这一问题明确地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引领我就“身为学生的我们到底要学什么、如何学”展开了进一步的反思——现实中,我们往往停不下追求实实在在的成绩、分数的脚步,却对锤炼品行、磨砺意志以及强健体魄等同样重要的事偶有忽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从做到谦和对待他人、参与公益服务、培养兴趣爱好等小事琐事做起,不仅要读书本、学知识,更要探索如何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如何明确自己的追求、树立远大的理想,如何认识我们生活的世界等一系列书本上未能全然给予我们正确答案的问题,力求提升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以期每个与众不同的“我”都能为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汇聚青春力量。”——摘录

入党申请人孙逸格阅读《论本本主义》《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聚焦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阶级状况的契合过程,分析了不同革命时期阶级状况的变化以及毛泽东如何根据实际制定革命策略,撰写了“中国革命发展大方向看毛泽东思想如何逐渐与中国阶级状况相契合”的分析报告。

入党申请人杨楠阅读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后,深刻反思了职业选择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她认为,青年择业应避免跟风,要关注目标、体质和尊严三大因素,找到既能实现个人价值又能贡献社会的职业,树立科学择业观。

“职业,是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不得不面对的选择。而这一选择,不仅是选择一种谋生的方式,更是选择一种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途径。在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自己对青年选择职业的一系列看法,重点阐述了‘青年为什么要选择职业、如何选择职业、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这三大核心问题。马克思在文章中告诉我们青年:正确的职业选择能够才能让适合的人幸福,但也必定使那些不经考虑、凭一时冲动就仓促从事的人毁灭。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因为其有着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在将近两百年后再悟经典,马克思的就业价值观依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指导着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择业观、努力提升自身能力从而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其现实意义十分深刻。”——摘录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不仅丰富了党员的暑期生活,更在深学细悟中增强了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家一致认为,经典著作中蕴藏着深厚的理论力量和崇高的精神价值,是党员成长成才的重要滋养。未来,支部将继续推动读经典、学理论活动常态化、机制化,引导广大党员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