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9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党委考古系教工党支部的邀请,人文学院王昌燧教授在玉泉路校区,为全体师生带来题为“科技考古方法与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会议由支部书记尚雪副教授主持。
王昌燧教授明确指出,进行科技考古研究首先需要紧扣分析方法创新,而这一创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原始创新。科技考古的研究方法与纯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法有所区别。如果将科技考古研究视为一个多解方程,以自然科学为方程提解法,结合考古资料提供的边界条件,才能够获得这一方程的唯一解。王昌燧教授以家猪驯化、植硅体三维图像重建、淀粉粒提取以及玉料产地判别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例,向师生们介绍了科技考古原始创新的成功经验,并强调方法的创新是国科大考古系的需要赓续的优良传统。
第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借助其他自然科学领域的先进方法解决考古学问题。扫描隧道、原子力、高分辨等各类显微镜等已广泛应用于科技考古研究。多种同步辐射装置对冶金起源、玉器钻孔工艺与陶瓷呈色机制等问题的探索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散裂中子源技术能够对文物样品内层的结构、成分进行高效分析。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生物考古学研究的热门有效方法。
第三,直接引进,即将一些成熟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直接引入考古学研究。
王昌燧教授强调,科技考古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完成现有手中材料的研究,也需要瞄准科技考古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在我国冶金起源的研究中,王昌燧教授指导学生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将固态还原法所得的样品与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姜寨黄铜应由固态还原方法制成,这一结论为中国冶金技术独立起源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王昌燧教授指出,青瓷起源的研究首先应当明确陶器的定义,结构水在这一概念的界定中至关重要。基于陶器的定义,青瓷的科学定义应当强调以瓷石(土)或高岭土制胎、表面施高温釉、烧成温度达到1100℃以上等关键要点。教授以这一定义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我国青瓷起源时间不晚于夏代。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探讨方面,王昌燧教授也介绍了他对于失蜡法与复合范铸造技术的传播、欧亚草原与西北地区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心得和体会。
最后,王昌燧教授提出科技考古人才培养重点在于研究生的教育。优秀的研究生人才是科研事业持续兴旺的保证,既要有量,更要保质。在研究生培养中要注重“德”和“识”的培养:“德”指做人的品质,要求研究生在生活中能够时刻保持善意。“识”是指学术研究中的认识水平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培养目标的角度而言,硕士生要学会提出问题,更要在此基础上找到方法解决问题,而博士生要更加注重研究体系的建立。同时,要注意依据文、理科学生的不同学科背景与知识结构进行分类培养:文科学生应以形态比较研究为主,理科学生则可以注重机理分析。
此外,王昌燧教授对于科研团队的机制也有所思考。团队机制关键在于营造创新氛围,奖掖先进,激励后进。学生要尊重导师,但不迷信导师;导师则应当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并能够发现、完善学生的创新思想。
讲座结束,尚雪书记向王昌燧教授给考古系师生所做的精彩报告表示了感谢,并就王昌燧教授的报告要点进行总结,王老师在报告中教导我系师生在工作中要注重将科技考古与考古相结合,要聚焦前沿、重大的科学问题与考古学问题,讲好中国故事。书记在最后号召我系师生对王昌燧教授的报告内容进行深入理解与反思,对标讲座中的关键内容认真查找自身的差距并加以改进。同时要积极学习教授勇于创新、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老科学家精神,为今后努力让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注入强大的思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