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考古系教工党支部举办《传统手工纸与纸质文物保护研究》专题讲座

  • 供稿:吕楠宁 校对:韩宾
  • 创建时间: 2020-09-30
  • 802

2020928日下午,在人文学院考古教工党支部的组织下,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师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1-阶成功举办了第五十三场学术沙龙。中国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易晓辉应邀出席该学术沙龙,并为在场听众带来题为《传统手工纸与纸质文物保护研究》的精彩报告。


易晓辉老师与我系教师及嘉宾合影

报告中,易老师详实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发展历程,手工纸的原料体系,造纸术的外传及影响,并结合古纸样品的分析与研究探讨纸质文物保护的问题。易老师首先介绍了各个时代纸张的特征。总体来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明清时期,在加工方面,发生了从重加工到轻加工的变化,同时造纸技术更加精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与竹简并存300年后,形成天下莫不从用焉的态势。这一时期的工匠对纸张进行非常重的加工,例如砑光、施胶,以使纸张紧致平滑,易于书写,追求研妙辉光的效果。该时期在工艺上的最大贡献是广泛使用覆帘抄纸技术,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造纸的第一个辉煌时期。造纸术传遍全国各地,纸张的功能开始扩展到报纸、绘画、印刷等。宋元时期是我国造纸术的第二个辉煌期。由于文化的繁荣和雕版印刷书的成熟,纸张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竹纸制作技术成熟,并用于文化用纸,标志着造纸史上的新纪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造纸术发展到鼎盛时期。纸行、纸号开始出现,对纸张的质量进行分级,这促进了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明初安徽地区出现了泾县纸,以优良的印刷性能和书画性能著称,到明末清初时,成为纸中翘楚。

纵观中国手工纸原料的发展历程,原料相当丰富。汉代的原料是麻和构皮,魏晋南北朝时期,桑皮、藤皮和瑞香皮也逐渐发展成为造纸原料,到宋元时期,竹、稻麦草和青檀皮逐渐加入了造纸原料的行列,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特性的原料满足了日益增多的需求。


易晓辉老师讲授中国造纸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造纸术在中国出现以后,很快开始向外传播,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在公元三世纪时向南传到了越南及东南亚。在公元四世纪时,向东传到了朝鲜半岛,而后在公元七世纪时传到了日本。到了公元八世纪时,造纸术开始向西方传播,在约五百年的时间内很快传遍了欧洲各国。中国的魏晋时期,集中出现了大量典籍,著书之风蔚然兴起;在阿拉伯地区,各种哲学和科学著作得以被翻译和出版;造纸技术在欧洲的普及有力推动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活动的萌芽和壮大。可见,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最后,易老师介绍了纸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内容,并分享了古纸分析的经典案例。分析了开化纸古籍在研究和鉴定当中的相关问题,详细考证了清康乾时期内府刻书所用连四纸被误称为的开化纸的渊源。通过发现的三条线索,包括清廷采买连四纸的史料和开化纸样品的显微形态,指出内府所用开化纸实为产自泾县的纯青檀皮纸。20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各地陆续出土了多种西汉纸。但是,目前学界对这些西汉纸的性质存在争议。因此,关于纸张起源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除此之外,纸张的研究与保护非常重要,呼吁大家多关注这方面的研究。

随后,我系师生就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就纸张保护等问题与易老师深入交流。大家认识到,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造纸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传承造纸技术、保护古籍文物、弘扬造纸文化是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文化遗产研究从业者的重要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