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考古教工党支部举办“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专题讲座

  • 文/图:马丁 校对:罗武干
  • 创建时间: 2019-07-03
  • 1051

201971日下午,在人文学院考古教工党支部的组织下,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人文楼教一(2)举办了专题讲座。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葛承雍先生应邀为在场听众带来题为“绵亘万里: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精彩报告。


 葛承雍先生与考古学与人类学系教师合影

(左起:胡耀武、蒋洪恩、王昌燧、葛承雍、罗武干、尚雪)

首先,葛先生开宗明义的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定义。丝绸之路是古代欧亚大陆之间进行长距离贸易的交通古道,也是人类历史上线路式文明交流的脐带,与世界历史发展主轴密切相关,它以中国长安与意大利罗马为双向起始点,横跨欧亚大陆东西万里,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希腊罗马以及中亚和中古时代诸多文明联系在一起,沟通了欧亚大陆上草原游牧民族与农业定居民族的交流,促成了多元文化的文明史泱泱发展。

接着,葛先生从商道与驿站、商人与贡使、运输与工具、丝绸与织物、玻璃器皿、金银器、宗教与传播、语言与文书、艺术与歌舞、天文与医学、动物与植物等十二个方面展开论述了有关丝绸之路的文献及文物证据。这表明:丝绸之路的经典形象早已留驻在沿线各国人民的记忆中。我国汉代以来胡人等外来民族形象已经遍及石刻、陶俑、壁画、铜塑等等艺术品中,一直到宋元仍不断涌现。

之后,葛先生介绍了有关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情况,并论述了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20146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被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是33处遗产点(中国境内22处)远远不能代表整个丝绸之路沿线所呈现的文明,相关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外文明交流历来是两种趋势并存: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更多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前者以政治、民族为主,后者以文化、生活为主。在丝绸之路交流史上,中国境内无疑是一个以世界文明交汇为坐标、以民族多元文化为本位的地域,是一个文明共存之地。二千多年来,最初的商业世界早已变成了各民族文明延伸的长廊,经过碰撞、交锋、包容最后走向融合、多彩,这是人类文明的基本框架和理想样貌。人类的不同文明都在交流互通和包容互鉴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动力,进而延绵不断,百川归海,进入更高的文明时代。

最后,我系师生就报告内容与葛先生进行了饶有兴致的交流。大家切实体会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各项工作的全面深入推进,丝绸之路考古前景广阔,但仍然任重道远,这正是我系师生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我们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定四个自信,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讲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交流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