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2025年3月30日14:00,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团委“职引者”工作室主办,人文学院学生会和外语系学生会承办的“职引者”系列讲座成功举办,本期的主题为“AI+人文实操”。本次讲座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何静助理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围绕"DeepSeek+DeepResearch: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的主题,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讲座吸引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多个院系的师生积极参与,现场互动氛围热烈。

何静老师在开场时深入剖析了当前人文社科研究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首先是信息爆炸时代带来的海量文献筛选困难,研究者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文献检索和筛选上;其次是跨学科研究中方法论工具的匮乏,特别是在数字人文等新兴交叉领域;最后是学术写作中普遍存在的语言转换与规范化难题,包括中英互译的准确性、学术表达的规范性等问题。她特别指出,传统的研究范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在技术分析环节,何静老师对国内外主流生成式AI模型进行了专业对比。她详细比较了GPT-5在跨模态联想方面的优势、Claude-4在逻辑推理方面的特长,以及DeepSeek独有的中文语义理解增强技术。通过具体案例,她阐释了不同模型在学术研究中的适用场景,特别强调了特定领域知识图谱定向训练的重要性。何静老师提出,现代AI技术正在成为重构科研范式的认知伙伴。

 进入实操演示环节,何静老师重点展示了DeepSeek的科研应用全流程。她详细讲解了多项实用功能,包括"撰写文章标题"、"中英文互译"、"中文学术写作润色"、"提升段落间逻辑和连贯性"、"标点符号错误一键修改"、"解读文献配图"以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等常用中英文学术指令。在演示过程中,何老师首先展示了中英学术术语的精准互译功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AI在跨语言学术交流中的强大助力;随后,她重点演示了段落衔接度的提升,以及标点符号合规性检测此外,何老师还演示了文献配图的深度解读过程,从基础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延伸到专业的符号学分析层面;最后,她展示了参考文献格式在MLA、APA、GB等不同标准间的秒级转换功能,充分展现了AI工具在学术规范化方面的卓越表现。


 

讲座特别介绍了团队自主研发的《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V20250330版学术工具包。该工具整合了AI一键写综述、AI一键写论文、AI一键写报告等创新功能,其中AI一键写综述能够基于语义图谱自动构建知识网络,智能论文架构功能使其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生成定制化写作框架同时,在学术伦理方面,何静提出了"效率革命≠伦理豁免"的重要原则。


 

讲座的最后,何静老师就人工智能时代人文社科学生的职业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展望。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全球产业格局的背景下,人文社科领域学生的职业发展应当立足于三个核心维度:价值锚定、跨界融合与动态进化。首先,需深刻认识到人文价值始终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文明基石。职业规划中需坚守人文根基,将批判性思维、复杂问题解构能力转化为驾驭技术工具的思想武器。其次,要主动构建跨领域知识体系,通过"人文+X"模式实现能力升级。这要求既保持对语言符号、社会关系的专业敏感度,又需掌握基础技术工具的应用逻辑,在人类与机器的协同中开辟新型职业生态。特别需关注技术应用中衍生的伦理规范、社会治理等命题,将其转化为职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最后,需动态适应,通过持续的知识迭代保持职业竞争力。人文领域学子职业发展路径应优先贯穿"以人文底蕴驾驭技术创新,以技术工具延展人文价值"的双向赋能理念,在技术狂潮中守住人文灯塔,于时代变革里书写价值新章。

 

本次讲座持续两个小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AI技术在人文科研领域的应用前景。讲座结束后,仍有众多师生围绕讲台与何静老师进行深入交流。为方便师生进一步学习,何静老师提供了讲座资料和学术工具的获取渠道。

“职引者”系列活动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团委“职引者”工作室主办,人文学院学生会和外语系学生会承办。工作室以人文社科类学科学生就业需求为主要问题导向,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人生规划(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开展就业辅导工作坊、就业经验分享会、校友行业经验分享会、就业信息公众号平台等,致力于把工作室建设成为为人文社科学子指引人生方向尤其是就业方向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