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2024春季学期“知道”读书会圆满结束
春启夏收,书海遨游。从春日的和煦到夏日的热烈,我们与书为伴,在时间的流转与沉淀中感受与捕捉智慧的气息。6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学生会学术与科普综合部承办的“知道”读书会于人文楼223会议室落下帷幕。在春季学期读书会上,同学们以《学术与政治》《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在理性与经验之间:论技术与现代性》《回归故里》《麻风:一种疾病的医疗社会史》为读本,展开了五期充实的主题分享。
活动感悟
主题一:漫谈韦伯的学术理想
领读人 汪澄千
“这可能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偶然间的一次相遇,成就了这次不一般的经历。作为一名根正苗红的理工科研究生,偏偏对人文世界怀有执念,宁可承受往返两个小时的车程,也一定要与读书会第一期撞个满怀。在这里,借助大家的指引,我认识了马克斯·韦伯这位不凡的前辈,也让我得以从更多角度来思量学术和政治这两个习以为常的词语。比如,‘教师不应该扮演先知’这个命题,听上去不是高深的理念,但其实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也很高兴能够从我的视角,为此次活动中的学术话题提供一点点别样的见解。最后,诚挚地感谢每一位在场的朋友,尤其要对领读人汪澄千同学表示额外的感谢,汪同学储备扎实,言语饱满,生动地诠释了什么叫作‘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期待下一次的读书会,期待新朋友的加入。”
——杨晓智 2022级微生物所在读博士
主题二:解读《花束》中的道德困境
领读人 孙世炎
“《阿尔吉侬的花束》,一部对个人价值、人生存在的探讨书籍。当主人公查理·高登在低智商状态之下,善良、纯真、拥有着对美好的渴求和自己的价值观。那些自诩为天才的人,反而忽视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真诚。随着查理智商的不断提升,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不幸和周围人的冷漠与恶意。这种自我觉醒的过程让他痛苦,但也让他更加珍惜那些一直支持他的人们。对于人性,对于情感,不是可以靠智力参悟的,而是你去一点点感受,去体验,去感受世界与人们。当查理·高登的智力再次退回,他回归了最初的状态,但他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他对人性与感情看清了更多。书中写道:‘智慧离间了我和所有我爱的人,也让我从面包店被赶了出来。现在,我比以前更孤独’。人们如何存在?非要拥有大智慧吗?再言之,什么叫大智慧?真的是智力值达到巅峰吗?在我看来,小小的人们只需过好自己小小的生活,自己去感悟这个世界,与身边的人相处,做一个真性情、平和的人,寻求自己自我存在的世界。”
——李若楠 2023级人文学院在读硕士
主题三:技术的理性基础与经验支撑
领读人 郭雨
“经过郭雨同学的领读,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了芬伯格的技术思想。芬伯格认为技术与社会是一种共同建构的关系,反对技术是中立的这种观点,纯粹的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都不可取,而应该通过技术民主化的方式,协调技术中工具理性的成分以及和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成分,通过利用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避免技术中工具理性过度泛滥所导致的问题。他同时还列举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本书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颇有启发,我们的生活深度被技术塑造,但是受限于流俗的技术中立观点,我们往往身在其中而不知,这本书提示我们去注意技术的非中立性,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今天的生活世界。同时,这本书还提供了一种应对技术霸权的方案,我们不应该放弃自身的主体性而屈从于技术时代的工具理性统治,而应该充分利用技术与社会互动中所呈现出的自反性特征以协调技术与生活的关系,使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汪澄千 2023级人文学院在读硕士
主题四:何为“回归”
领读人 王昱力
“《回归故里》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故乡、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复杂情感。埃里蓬曾问自己:‘在多年的学术探索和自我剖析中,每当谈及个人的背景和身份时,为何常常倾向于提及自己作为同性恋者的身份,却鲜少提及工人阶级的出身?’于是,针对这一疑问,作者结合个人生命的经验与阶级生成的过程,反思了自己的‘近乡情怯’。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而言,现代高流动社会中的‘近乡情怯’同样并不陌生。成年后,在繁华的大城市中努力奋斗取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当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时,却往往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不适。与家人朋友之间的共同话题逐渐减少,使我们意识到那个记忆中的‘故里’似乎再难触及。埃里蓬独到的见解不仅在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感受,更在于他深刻揭示了这种隔阂的根源所在——阶级差异。这种隔阂并非仅仅源于学者与工人之间的职业差异,也不仅是大小城市之间的风格差异,更不仅仅是代际之间的文化冲突。这种差异在无声无息中塑造了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使得我们即便身处同一片土地,也难以回到那个纯真无邪、亲密无间的过去。而作者的关怀在于对社会不平等的揭示以及对工人阶级的深刻理解,这有助于反思我们是谁,然后重新书写,我们是谁。”
——张浩 2023级人文学院在读硕士
主题五:“麻风”的历史叙事
领读人 梁运过
“通过梁运过同学的解读,我了解了麻风这种疾病的历史,包括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程度、应对方式以及在不同时期麻风与社会、政治、宗教等领域的关系。但与一般疾病不同的是,麻风最大的特点在其疾病表现——患者面部呈现大块红色斑块、严重导致肌肉萎缩、运动障碍、四肢畸残,人形同鬼魅又无劳动力,严重影响人的社交与生存,再与复杂的社会现实、宗教目的等因素进行杂糅,最终导致了这一疾病的污名化,更加深了患者的社会生存难度。领读人分享结束之后,经过与同学们的讨论,我意识到虽然疾病的去污名化任重道远,但是否可以采用某种技术手段保护患者隐私或消除病症导致的个体差异化,以减轻其现实的生存压力,这也不失为一种缓解手段。以及经过社区工作人员的启发也让人意识到针对麻风患者进行不贞指控背后可能蕴藏着经济、对资源的垄断等,解决这个问题绝非着手于某一环节。”
——光若曦 2023级人文学院在读硕士
感谢每一位“知道”读书会的成员,是你们的热情参与和精彩分享,让本学期读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能再次相聚,共同开启新的阅读之旅。
“知道”读书会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人文学院学生会学术与科普工作部承办,于2024春季学期每两周定期举办一次,旨在通过丰富的主题阅读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思考能力,助力同学们成为兼具科学与人文精神、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以下为每期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