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工程 | 《神奇的社交媒体》——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科普讲座走进海淀区锦秋学校
2024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科普讲座”在北京市海淀区锦秋学校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王正奇担任主讲人,科普题目为《神奇的社交媒体》,从学生日常使用的手机出发,让同学们了解社交媒体是什么,如何用好社交媒体,以及如何鉴别社交媒体上消息的真实性。
讲座用生动幽默案例引入,解释了媒介的定义,媒介是各种中介工具,如电视、电脑、收音机、微博等。他引用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提出的5W模式进行分析,即“谁(Who)在什么情况下(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说了什么(Says what),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通过这个分析框架,向学生们解释了如何系统地分析传播过程。学生们反应积极,踊跃提问。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了解了社交媒体的定义和特点的同时也理解了社交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平台,更是一个交往的工具。在社交媒体上,用户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信息交流,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互动和及时。学生们对社交媒体的互动特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位学生提到自己在B站上的互动经历,王正奇则通过这个实例详细讲解了社交媒体在信息互动和传播中的独特优势。这种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的讲解方式,让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课程还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解释了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的现象,用户被算法推送的同质化信息包围,导致视野狭窄,观点极端化。这种现象会引发网络暴力和社会对立,加剧群体间的分歧。一位学生提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争论经历,通过结合这个实际案例,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信息茧房和群体极化的危害等概念。
在整个课堂过程中,学生们反应积极活跃,善于提出问题,并展现出了极强的洞察力,学生们与老师进行了许多互动,不仅活跃了课堂,也使学生们在互动中获得了更多的启发。在课程的最后,主讲人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和提问,并引导学生对社交媒体新闻的真实性进行反思。他总结道,社交媒体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其运作机制和影响至关重要,学生们要善于利用社交媒体进行科学传播,为社会带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