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春分工程|《空气的秘密》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科普讲座走进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

  2024年5月2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科普讲座”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金顶街第二小学成功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技术史系硕士研究生余蓓蕾担任主讲人,科普题目为《空气的秘密》,从无处不在的空气出发,通过讲解空气的特征、作用、起源、发现史以及空气与风,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空气,了解空气的秘密。

  在课程开始前,余蓓蕾首先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人的活动与成长、植物的生长、蜡烛的燃烧还有风筝的飞舞都离不开什么呢?” 引入课程,引发同学们的兴趣。接着,在踊跃发言之后,她为大家讲述了空气的特征与起源。空气无色无味,但是它无处不在,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形状。同时空气的作用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它能够供给呼吸,帮助燃烧。紧接着,余蓓蕾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空气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立刻在学生们中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随后,她介绍到空气的起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火山活动和外太空物质带来的气体,到生命进化过程中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空气来之不易。

  接着,余蓓蕾以讲故事的形式带领同学们了解过去的科学家是如何揭开空气神秘的面纱的。首先她讲述了意大利的埃万杰利斯塔·托里拆利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实验证明了空气是有体积的故事。随后她对黑尔斯通过加热来收集气体的装置进行了生动讲解,为后面空气发现史的讲述打下了基础。

  第二部分,余蓓蕾先以“空气里是一个东西还是由很多东西构成的呢?”这一问题引入,激发了学生们更深层次的思考。随后,余蓓蕾开始详细讲解空气的发现史,例如二氧化碳、氮气以及氧气的发现历程。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氧气的发现过程,还播放了一段关于拉瓦锡的实验的视频,让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空气组成成分发现的不易。余蓓蕾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们对空气发现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后,余蓓蕾通过播放一则视频来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与梳理,并对空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部分,余蓓蕾介绍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以及二氧化碳的作用以及应用。氧气能供给呼吸,氮气是化肥的重要原料并且可以用来储存粮食以及用在医疗卫生等方面,二氧化碳则可以用来灭火,另外在灯管里充入稀有气体就能制得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空气中的这些成分,尤其是氧气和氮气,不仅构成了我们呼吸的空气,还参与了地球上许多重要的自然现象。

  课程的最后,余蓓蕾带着同学们一起了解了空气是如何在地球表面创造出风的并讲解了穿堂风的形成原理。经过这次科普课程,同学们对空气以及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提高了科学思维和探究的能力,另外,同学们通过了解空气的发现历程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现象,培养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