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春分工程|《万物之源——电力史》—— 人文学院“科学与人文”科普讲座走进蒲公英中学

2023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春分工程·青少年科普专项行动科普讲座”在北京市大兴区蒲公英中学九年级四班成功举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系硕士研究生余桐担任主讲人,科普题目为《万物之源——电力史》。

  科普课程分为电是什么、电从哪来、为什么大停电、用电好习惯四部分。考虑到初三同学已经涉及过电学的学习,科普课程由同学们熟悉的串联电路开始,简单分享特高压输电的原因。

在第一部分,余桐同学与大家分享了历史上电的发现过程。从静电现象出发,引出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发现并记录这种静电现象的是公元前600年的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之后的历史中有许多科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但静电的释放很难控制威力也不够大,有一位科学家就想试图去捕捉天空中的雷电,他就是富兰克林,他选择在下雨时放风筝引来雷电通过长长的风筝线将电捕捉到瓶子里,证明闪电是一种放电现象,这是他大名鼎鼎的风筝实验,这个实验具体是否实现还有很多争议,但这个实验让当时的科学家对电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促进了电学的发展。

第二部分,从让同学们匹配发电方式开始,与同学们分享现有的多种发电方式,并了解其原理。同时,和同学们互动讨论了为何如今火力发电仍然是占比最高的发电方式;第三部分,通过大停电引入,带领同学们了解中国电力发展的历史,特别分享了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发展以及电力从发电厂到千家万户的输送用配过程。

第四部分由麻雀站在高压电线上为什么不会被电和高铁站为什么不能打伞两个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互动,讨论其背后的原因并与同学们分享一些用电好习惯,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这些习惯。

最后,进行小实验品——手摇发电机分享。让同学们上手操作感受电在自己手中生成的过程,并与同学们简单分享发电机的原理,并将风力发电小实验器材交由同学自行组装,让同学真正感受电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