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2022年4月22日,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与人文学院2021级学生在学园一006教室顺利开展了“职引者”系列活动之师生沙龙,主题涉及学习、生活与就业几个方面。


本篇纪要采用对话体的形式


01


学习方面

问题一:在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下,如果想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读博士是否一定要去国外读?


汪老师:也没有说一定。但国外的学术环境的确有更优越之处。我之前曾在剑桥大学访学一年,剑桥的学术交流方面的氛围很好。

此外,国外的学习环境是全英文授课,因此语言能力会得到提高。国内的一些课程即使是在研究生阶段,也还是中文教学,这导致学生对一些较为前沿的英文文献关注度不够。

举个例子吧,陈寅恪先生曾全世界各地访学,在全世界先进的学术机构中学习成长,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在我们的青年阶段,要敢于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问题二:现在学术界的行情标准逐步提高,上世纪80-90年代本科生就可以在本校谋求一份教职,但现在即使是博士后也很难留校,经历过这种变化的老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汪老师: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看:一是学术水准提高了,没有高学历与高水平已经无法胜任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现在的学术环境的确比较艰难,从事学术的研究生活也意味着生活的清苦,想要做出好的学问,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板凳要坐十年冷。(关于这部分推荐马克思·韦伯的《科学作为天职》的演讲)

从个人角度来说,要明确自己想要追求什么。如果想要把学术作为终身的事业,那么便坚持目标,坚定地走下去;如果是想要获取更多一些现实的物质需要与满足,那么可以选择去业界。

也有不少同学硕士毕业以后走向了社会,做公务员工作。如在的同学有这种想法,建议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定要放下身段,任劳任怨;爱岗敬业,一专多能;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目标远大,脚踏实地;拓展人脉,与人为善;明辨是非,坚守底线;灵活机动,因事制宜;洞察上下,站位适中;强身健体,多才多艺;活泼幽默,明快直率。


问题三:如何找到一份能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工作?如果想要从事学术活动,本科学历的劣势是否可以通过在更高一档的学校读博来克服?


汪老师:“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是一个理想状态。有时即使是留在学术圈内,很多时候也会从事一些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如果你的学问越好,干自己想干的事情的几率越大。还有,如果你又选择专业、又选择地域、还选择学校与待遇,那比较难以都兼顾。我的一位博士生,他特别想干本专业,在京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他干脆去了贵阳,现在在那里干的不错,地方上与学校都很重视。

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重要,我还有一位学生去杭州一所不是太出名的高校,但她把学术生活与日常生活融合得挺好。同学们不要轻视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到了工作岗位上,很多事情都是需要重新学习的,相信你们可以做的很好。

如果想要做学术的话,一定要执着与坚守。以科学哲学为例,如果没有海外背景,就很难谋求一流学校的教职,而在次一档的学校的教职,学术氛围往往会差很多。建议同学们尽管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做好。做一流的研究,一方面要一竿子插到底,一条路走到头。要打好基础,扎扎实实,学好外语,阅读最前沿、最新的科学哲学著作;另一方面也要广泛涉猎,静若处子,动如脱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横向拓展,触类旁通。

02


工作方面

问题四:如何规划自己的就业?


汪老师:工作大体可以分:体制内和体制外。毕业后是否留在北京也会影响就业选择。体制外,南方的工作机会更多;体制内,难度大,限制更多,其要求也不一样。

至于涉及具体的专业:传播学领域的学习建议出国培养国际视野,才有可能做出一流的传播工作。



问题五:科学哲学也需要国际视野,如何评价全球的科学哲学领域的发展情况,如美国,英国,德国等?


汪老师:我并非哲学专业的学者,不能予以评价。但通用的建议是:关注一些国际上的顶尖成果与前沿动态,多读一些最先进的英文原著、学术书籍,以及多了解国际顶级学校的前沿研究领域和他们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对于科学哲学的同学,同学们要敢于去主动联系一些知名学者,可以直接发邮件请教一些问题,多与学者们进行主动的交流、沟通,国外的一些学者很看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勇气。如果你是真心求学,而且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可能有机会直接申请到该学者的博士哦。



问题六:我是文科背景,跨专业成为了科学史的研究生,如何进行科学史领域的学术学习呢?


汪老师:国科大更倾向于对自然科学史内史的研究,当然也可以有内史和外史的结合。对于你想要研究的科学史,这方面的科学知识需要平时多学习补充,夯实该学科的相关基础,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也是很不错的。



问题七:跨学科方面,理工科背景的同学进入文科如何转变思维做研究?


汪老师:文科和理科的研究思维的确有一定的差异。理工科擅长于数理思维和技术思维。所以,进入文科专业学习,要尽量多学习文科的思维方法、文科的理论,如科技传播学系同学要关注社会学、新闻学、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更要关注文科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学术价值标准以及对学术创新的评判标准等等。

03


生活方面

问题八:面对研究生的生活,我该如何保持定力进而平衡好学业和娱乐?此外面对各种社会舆论思潮,如何才能不迷失自己?


汪老师:面对各种舆论与思潮,要有自己的个人立场与辨别能力,不是所有东西都是真理,也不是所有观点都是谬论。

这个世界的观点大体可分为左、中、右,而我们应当追求人类共同的、普遍的伦理法则,如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友善与人性等。也要历史地、比较地、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事物,坚持自己的原则,成为一个正直的、能够包容他人成就他人的、尊重他人和欣赏他人的人。

一个人一生的时间跨度很长,要冷静地、耐心来看待一些事件。在长尺度下,更容易对一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一个人也不太可能研究任何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研究的领域,争取取得话语权,这是最重要的、迫切的、行之有效的。

04


宏观问题方面

问题九:人文学院的培养方案与建设问题。国科大的一些学院,学习所用的资源都是国外名校的,如: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书籍,他们授课也采取英文PPT为主,此外还会给学生们介绍一些前沿的学术进展与期刊文献,他们所培养出的学生能在博士期间就发一些顶刊论文。相比这些学院,咱们人文学院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与未来如何?


汪老师:现实如此,相比于理工科较为成熟且标准的培养方式,目前我国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国内的人文社科的培养方式还有待完善。

而且,理工科取得的一些进展是确定性的,而文科领域的一些进展很难存在一个确定的标准,不同的成果之间难以进行比较。因此文科领域一个公认的、好的成果的产出比较难。

此外,人文社科的学习周期长,需要长期的积累。即使你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想要去系统地论证也需要长期进行准备才能将想法变现。所以,不能完全采用理工科的教育方式与评价机制。但人文学院也应该建立与完善自己的高水平教育方式与评价标准和机制,提升研究生整体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



问题十:读博还是工作?年龄对于读博士的影响?


汪老师:首先看自己是否喜欢学术研究,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做一些交叉的工作和研究。

热爱不分年龄,工作多年后,再进学校学习,可能会对学习求知有更别样的感悟。

如果你要读博士,一是要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喜欢上这个学科,然后产生长期研究的原动力。在硕士阶段选一些对自己有挑战性的题目,在博士期间可以进一步做这个题目,做个大的成果。要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工作经历与区别于他人的优势,毕竟你工作后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强的执行力。此外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所以要用高于周围同学的标准来鞭策自己。

沙龙最后,汪老师结合自己年轻时候的宣传实务工作,对大家重点强调多练笔的重要性。养成写作的好习惯,将有利于同学们的终生发展。


此外,汪老师结合自己青年时期熟读二十四史的经验,他建议同学们在年轻的时候刻苦学习,下硬功夫,系统地学习和积累。青年时期是应该多多探索和尝试的时期,这一时期将为以后的人生打下基础。

此次沙龙汪老师以丰富的阅历与广博的学识,旁征博引,精彩回答不断,为处在困惑中的的同学们提供了指引。一场精彩的沙龙落下帷幕。

“职引者”系列活动是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党委主持的“职引者”辅导员工作室主办,人文学院和外语系共同参与。工作室以人文社科类学科学生就业需求为主要问题导向,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人生规划(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为切入点,开展就业辅导工作坊、就业经验分享会、校友行业经验分享会、就业信息公众号平台等,致力于把工作室建设成为为人文社科学子指引人生方向尤其是就业方向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