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第七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国科大召开

  • 文/吴培熠,图/周晴
  • 创建时间: 2016-12-11

20161211日,第七届北京地区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由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单位参与协办。论坛收到来自北京地区十余所高校研究生提交的35篇论文,近百名京区高校师生出席了会议。

本次论坛组委会邀请了北京地区科技史与科技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担任点评嘉宾和评审专家,其中有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吴国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伯鲁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孝廷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扬宗教授、郝刘祥教授、袁江洋教授、胡耀武教授、孙小淳教授和张增一教授。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崔曼琪主持了开、闭幕式,北京化工大学张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元明、北京科技大学邹桂森、北京理工大学张志敏分别担任分会场主持人。

在开幕式上,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致辞,热烈欢迎与会老师和同学们参加本届论坛,并介绍了经历科教融合后国科大人文学院的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和研究特色。他说,人文学院致力于科学与人文交叉领域的研究,建立了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考古和科学传播等专业方向完备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并且主办《自然辩证法通讯》、《工程研究》、《中国科技史杂志》和《科学文化评论》等学术刊物。他希望通过科史哲论坛这个学术发展平台,加强北京地区科技史、科技哲学等专业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展示青年学子的研究成果,加深了解和友谊,共同为提高我国相关领域的学术水平做贡献。

清华大学吴国盛教授作为论坛发起单位代表致辞。吴教授感谢国科大师生为筹办本届论坛付出的辛勤劳动,回顾了科史哲论坛的发起和创办历程,并特别提到国科大是中国科技哲学的策源地,其前身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率先招收我国在文革后第一批科技哲学专业研究生,为中国科技哲学和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科史哲论坛首次回到科史哲的策源地举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届论坛的报告分为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与文化、科技与社会、科学技术史四个板块。即有形而上学的理论探讨,如清华大学李光胜同学的报告A Convergent Solution to Goodman"s New Riddle of Induction;也有传统工艺的博物学研究,如北京大学王钊同学的报告《众神之飨——以〈嘉产荐馨〉为中心探究清代满族萨满祭祀用香》。即有对经典哲学问题的关照,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刘佳男同学的报告《弗雷格的旨趣与分析哲学的自我解构》;也有对目前社会热点现象的哲学反思,如中国人民大学樊姗姗同学的报告《从韩春雨事件看实验的可重复性问题》。即有科技名词演变的历史考察,如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志芳同学的报告《ApolexyStroke》;也有基于科技考古方法的文物研究,如北京科技大学邹桂森同学的报告《古代含砷麻江型铜鼓研究》。报告涉及内容广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推动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融合发展的论坛理念。

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张增一教授宣布了获奖学生名单,并向获奖者表示祝贺。获奖名单如下:一等奖(2名):李光胜(清华大学)、王钊(北京大学);二等奖(4名):刘佳男(中国科学院大学)、谢智飞(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樊姗姗(中国人民大学)、邹桂森(北京科技大学);三等奖(6名):董思伽(北京大学)、杜良(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李志芳(北京大学医学部)、刘涛(中医科学院)、田妍(北京大学)和杨晶(中国科学院大学)。

在闭幕式上,国科大人文学院袁江洋教授、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先后发言。袁江洋教授对兄弟院校师生积极参与本届论坛表示感谢,并对组委会同学们的辛勤工作予以表扬。清华大学吴彤教授分别从研究内容、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等角度,对本届论坛的会议论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肯定了本届论文的学术水平,建议大家认真消化点评老师的意见,严谨治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吴教授还宣布,第八届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郑淑洁、陈功东和吴培熠等同学为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