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在第六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 创建时间: 2011-12-2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

 

在第六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20111210日,北京

 

尊敬的韩济生院士、各位前辈学者、各位同仁: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现在开始。

 

我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有这样一个组织来专门研究科学方法非常重要!

 

我校对人文学科长期支持,与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有着长期、稳定、密切的联系。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奠基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一二两届理事长于光远先生,也是我校科技哲学和科学人文学科群的重要奠基人。他是我校“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导师,也是我校主办的刊物《自然辩证法通讯》的首任主编和现任名誉主编。

 

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另一位奠基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三四两届理事长龚育之教授曾经担任我校人文社科群的学术顾问。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邓勇教授现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刊《自然辩证法研究》主编。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前任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国政教授,是从我校自然辩证法教学部教学岗位上调任研究会专职秘书长的。

 

我校李伯聪、李醒民、任定成、胡新和、刘二中、肖显静、张增一等11位教授现担任研究会常务理事或理事,并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及其分支机构任职。

 

朱训理事长提出研究会要“为国服务”。王玉平博士担任研究会秘书长以来,按照朱训理事长的要求,团结全国自然辩证法工作者,组织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我校人文学院的很多教授和研究生都积极参加了研究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

 

我校一直注重科技方法的研究、总结和传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需要科学方法。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是教育部批准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唯一的研究生大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由北京的3个教学园区、京外的5个教育基地、分布全国的100余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组成;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培养体系”,采取在集中教学园区完成为期一年的课程教学、进入研究所跟随导师在科研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的“两段式”培养模式。我校有320余位两院院士、4200余名博士生导师、3900余名硕士生导师,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工作。遍布各研究所的4个国家实验室、5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0余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20余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研究生培养的依托。

 

这支巨大的科研队伍,带领他们的研究生,一直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实践着科技方法的总结、创造和传承活动。譬如,吴文俊教授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无一不与他的方法创新相关。尤其是他发掘和利用中国数学史中的算法传统,在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中提出的方法,被国际数学家称为“吴方法”,更显示出他在科学方法上的传承和创新已经得到国际科学界的认同。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中国要成为创新型国家必须解决“钱学森之问”,培养出世界一流大师级科技领军人才。怎么培养呢?要学习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应该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此,我认为把国外科学名著翻译成中文非常重要。我读过任定成教授主编的30余部《科学元典丛书》中的好多本,这些历史上的科学名著我们今天读起来也并不容易。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牛顿第二定律F=ma,可是我找遍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这本书也没有找到这个公式。因为当年牛顿所使用的表述系统跟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那个公式是后人概括提炼的。但是,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等科学名著,可以使我们比较原汁原味地体会历史上著名科学家的创造思维和方法,这对于培养青年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大有裨益。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与人文最好的结合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将一如既往地重视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加强科学方法论学者与科学家的联系促进科学方法的研究。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讲的是演绎方法。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讲的是归纳方法。科技创新需要科学方法。

今天很高兴的是,会议组织者邀请了在科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韩济生院士发表主旨演讲,科学方法论领域德高望重的学者张巨青、孙小礼、刘则渊等教授也出席会议。这表明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很重视科学与哲学、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联系。

 

我本人的专业是地球物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地球流体力学、反演理论和并行科学计算问题,参加了第四次中国国家南极考察队的考察活动,讲授的主要课程是《偏微分方程与数值解》和《地球科学反演》。我的研究、科考和教学经历告诉我,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工具,也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拿我开设的课程来说,《偏微分方程与数值解》重具体的科学方法,《地球科学反演》重科学思维方式。拿我参加南极科考活动的例子来说,科学工具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008年,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中国科协颁布了“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创新方法工作置于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位置上,提出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这对我们从事科技方法论研究的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舞。

参加我们这个会议的多数学者,都是科学方法论领域的专家。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形成和加强另一个优势,那就是吸引更多的自然科学家加入到我们讨论科技方法的平台中来。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长盛不衰,永远兴旺。

预祝第六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