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第二届全国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 创建时间: 2011-09-26
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与内蒙古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于8月17日至18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30余篇,特邀演讲报告17个;与会学者近60人,分别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东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等17个教学和科研单位。
会议期间,已经85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家、《自然辩证法通讯》编委会主任范岱年先生亲临现场,并做题为《对留美华裔科学家的历史考察》的报告。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照日格图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对研讨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祝贺,对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和内容包括:科学社会史的理论和方法、国外科学社会史研究现状、中国科学社会史研究现状、国别科学社会史研究、科学社会史专题研究。参会学者紧紧围绕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并形成了较为明确的研讨主题。
从科学社会史的角度开展对科学史人物的研究是本次会议最为集中的研讨主题。内蒙古师范大学郭世荣教授《 梅瑴成与传教士之间的合作与斗争》提出清初钦天监中梅瑴成与传教士之间的斗争,在阻碍科学传播与交流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引进和利用;浙江工商大学的徐炎章教授以《茅以升:中国科学社会史的杰出前驱》为题,以茅以升的三部科学著作的社会影响为线,认为其思想高度与学术水平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河北北方学院的李振良以《哈维“生理学革命”的文化背景》为题,提出“科学思想的产生不仅要从思想者本身寻找原因,更应当从其时代社会和历史中寻找原因”。
开展对科学团体及其社会影响的研究是本次研讨会另一个较为集中的主题。范岱年先生《对留美华裔科学家的历史考察》针对留美华裔科学家的出国情况、留美入籍情况、对中国和美国科学的贡献情况的分析,指出中美合作则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科学发展,中美交恶则是世界的悲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王扬宗《中国院士制度再探讨》在分析了中国院士制度的历史发展与职能之后,进一步提出了院士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柯遵科、李斌《科学慈善机构、科学会所、中上阶级科学学院》系统回顾了“科学研究作为皇家学院的主要职责之一”的确立历程;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王国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会的兴起》在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学会潮”发展历史之后,指出思想解放运动、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科技外交的需要、科技精英的积极推动、利益推动是促进科技社团发展的动因。
另外,本次研讨会也展示了一些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如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孟建伟教授《苏格兰启蒙运动与科学》在阐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倡导启蒙理性、宽容精神、实用精神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苏格兰启蒙运动与科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内蒙古行政学院李彤宇《现代物理学与认识的主体性的争论》针对我国八十年代科学与哲学关系的论战的发展进行讨论,指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物理学解释和哲学解释是双方争论的焦点,而主体性问题是双方分歧的核心;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宋芝业《也论明末清初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针对两种话语空间中的传教士、帝王和士大夫展开论述,并分析了两种话语空间形成原因及其演变。
会议期间同时召开了《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三次编辑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了在学术期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通讯》如何面对各方压力和多方挑战,如何进一步规范编辑和审稿等环节,提高办刊质量和国际化程度,积极扩大杂志的国内外影响。
两天会议,报告活动节奏紧凑,主题紧扣学术前沿动态,内容新颖深刻,报告人与听众互动热烈,体现了相当高的学术水平,促进了相关学者在科学社会史研究领域的交流。大会结束之际,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王大明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和评论,对这次研讨会所取得的交流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倡应进一进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
科学社会史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引人注目的领域,科学社会史研究成为科学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中国科学社会史的研究,1984年11月10日至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厦门召开了“科学社会史学术研讨会”,会议的成功举行为推动科学社会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进入新世纪,我国科学社会史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影响。科学社会史的研究成为开展科学与社会研究的重要基础。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对1984年厦门会议的延续,也对促进我国科学社会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