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913报道:重读《考古学和科技史》

  • 图文/李悦旋
  • 创建时间: 2023-09-21
  • 111

        2023年9月19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陈建立教授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913期讲座。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举行,主题为《重读<考古学和科技史>》,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罗武干教授主持。

主讲人陈建立教授

        陈建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考古学和科技史》作者夏鼐先生的学术与工作经历,以及《考古学和科技史》一书的主要内容。夏鼐先生从1976年至1985年高频次参加科技史有关活动,与多位科技史家会面。而夏鼐先生与柯俊先生的合作起源于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的一件铁刃铜钺。针对其使用的铁究竟是来自陨铁还是人工冶炼这一问题,夏鼐先生委托柯俊院士进行科学检测,最终解决了这一重大疑难。

        夏鼐先生在对科技史的定义与现在不同,他认为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历史学科;而宿白先生的很多著作中也有许多涉及科技史的内容。此时梁思成、王琎、周仁、柯俊等中国最早的一批科技史专家也展开了对出土文物的研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而言,中国科技史的建制化整体上晚于考古学,必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借助考古学相对更成熟的力量。科技史论著中引用考古学相关成果,或者使用考古学方法,实属正常;相反,考古学的方法体系脱胎于地形学、类型学,对新生的科技史的依存度相对较低,也是可以理解的。考古学和科技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大的重叠:如在学科目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均具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

        柯俊先生于光明日报院士论坛发表题为《发挥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的文章,强调“科技工作者与考古界要紧密结合”以及“科技考古必须向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习,更要在田野考古中学习”。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此后,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此后,陈建立教授对考古学的定义、起源、研究体系以及科技考古的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讲解。人类关心自己历史的原因在于天然的好奇心,找到我们的根,理解现代社会,预测或规划要走的路。复原和研究历史的途径是根据文献与传说研究历史的文献史学,以及通过实物资料复原研究历史的考古学。考古学即是根据古人的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现代考古学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究其根本原因是进化论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理论或角度。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1921年发掘河南泽池仰韶村,标志了中国考古学的开始。当代考古学动用了几乎全部的自然科学的现代技术,事实上,考古学起步伊始,其技术也是来自当时的自然科学。考古学是利用自然科学技术实现人文科学理念的一门学科。中国考古学从开始阶段就为与科技史的结合奠定良好基础,此后科技考古不断发展、繁盛并深化。田野考古的多个工作流程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而科技考古在古代先民生存环境、重要资源控制与文明起源关系、年代测定、古DNA、动植物的家养和驯化过程等问题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参加讲座的同学

        同时,陈建立教授从自身研究方向出发,为同学们介绍了冶金考古的研究过程中对于科学技术的运用。冶金遗址调查中需要对矿物、采矿技术、采矿工具、选矿方法、遗址周边自然环境的关系有深刻认识。冶金遗址发掘则需要从原料储备、冶金设施构造、废弃物埋藏以及矿石、炉渣、炉壁、器物分析等多方面综合重建古代冶金技术体系。样品的检测与分析则需要多种科技实验与数据统计方法。以上的多种方法对冶金术的中国化进程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陈建立教授指出,近年来,在考古工作的调查发掘、资料整理、价值阐释、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全过程,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范式,科学技术成为考古学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但也要看到,考古工作的多学科交叉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仍有不足,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体系构建方面尚有短板,让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能力有待提高。

        最后,陈建立教授对中国考古学的后续发展进行展望,认为这一学科发展的趋势正是在于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助力古老“中华文明”现代发展。数学的广泛应用、标本库与数据库的建设、考古大数据研究、田野操作技术集成系统、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基础研究及基础研发等均是重要的增长点,同时也要聚焦重大学术问题,引领学术发展方向,解决田野考古学与实验室分析之间的脱节问题。此后的工作更加需要开展考古学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为高质量考古工作建立方法体系和制度基础;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开展中华文明特质和发展形态研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充分结合科学技术与考古学,开展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研究。因此,以考古学为中心,整合多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文明交流史研究,必然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最后,罗武干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陈建立教授对老师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本场讲座也在积极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同学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