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52报道:雕塑巡礼

  • 图文/郭煜宸
  • 创建时间: 2022-11-03
  • 504

        2022年11月1日下午,应中国科学院大学黄荣光教授邀请,中央美术学院周思旻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开设题为《雕塑巡礼》的讲座,简要、系统地介绍了雕塑的类型、雕塑的材料、雕塑的制作过程、雕塑艺术的发展史,以及如何观看赏析等等方面的内容。讲座在教二楼229教室举行,由黄荣光教授主持,同时在教二楼223教室设立分会场,以满足同学们高度的报名听讲热情。

周思旻教授在讲座中

        周思旻教授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课的授课方式引入,介绍雕塑艺术的独特性和制作过程的方方面面。雕塑课上模特坐于旋转台座上,每位同学面前布置雕塑转台,老师实地演示制作,针对学生作品讲解解剖、结构等并直接修改。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基于雕塑对于动手能力和一定空间的要求。从形式上分类,雕塑可分为圆雕、浮雕和其他类型,其中浮雕又分为高浮雕、浅浮雕和介于两者之间的浮雕。圆雕的特点在于可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欣赏,浮雕的特点则是人物空间被压缩、动作被限制在平面上。
        针对雕塑制作,周思旻教授介绍了雕塑的材料和制作工具。雕塑使用材料多样,分金属铸造与锻造、石雕、木雕、陶瓷、泥塑彩绘、综合材料多种。雕塑用泥采自吉林,由矿石粉碎澄清而成,制品成型后不反弹。石雕可以根据石头直观判断产地来源,木雕所用木材需经阴干处理;平日丢置的生活垃圾也可以成为雕塑材料的来源。雕塑家可能“循石造像”,依据材料特点决定雕塑的最终形态。雕塑的制作工具非常丰富,既有雕塑刀这样的专业设备,也有泥、锤子、手套等比较通用的工具。

沈从文铜塑制作过程

        讲座中,周思旻教授列举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表现了雕塑的特色。引导同学们欣赏铜制雕塑时,周思旻教授以自己在列宾美院的毕业作品《思》和回国之后复制的《思》对比,展现了同一位雕塑家不同时间制作同一主题的作品也会发生变化,从而直观说明雕塑不可复制的特点。《思》在西湖边展示时受到游客热烈欢迎,近前触摸,展现了雕塑的另一特色即可触摸性。周思旻教授和日本雕塑家同题创作出的不同作品,则展现出雕塑创作中雕塑家个人思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周思旻教授作品《临风》

        另外,周思旻教授展示了大量世界名家的作品和制作理念,梳理了雕像制作的不同风格的发展脉络。罗丹的青铜雕塑《巴尔扎克》制作精细,强于写实,曾有观赏者夸赞雕塑手部精美,罗丹便砍掉雕像双手,意在保证雕塑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罗丹的学生布朗库西则走向抽象简约的道路,名作《波嘉尼小姐像》展示了现代肖像雕塑的新追求。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穆希纳作《工人和集体农庄妇女》由不锈钢制成,工人高举锤子,集体农庄妇女拿着镰刀,形成锤子和镰刀的象征。进入新时期,后现代蒸汽朋克风格雕塑也引起关注。

讲座现场

        最后,黄荣光教授做总结。讲座在现场同学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同学们都表示受益匪浅。

主讲介绍:
周思旻,女,博士,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硕士生导师。1988年中央美院附中毕业,考入中央美院雕塑系,1989年受国家教委公派,留学苏联。1996年毕业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获艺术硕士学位。1996年8月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6年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作品《八思巴》《煦》《思》等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地收藏,著作多种。2000.8《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雕》获“北京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展览”, 一等奖,2002.9《临风》获“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优秀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