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39报道:高原遗珍 ——记【明德讲堂—历史系列讲座】之 “吐谷浑-吐蕃考古的新发现与新认识”专场讲座

  • 图文/欧阳辉勇
  • 创建时间: 2022-10-10
  • 1866

        2022年9月30日,受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研究员为国科大师生带来明德讲堂M839期讲座,讲座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二楼201教室举行,主题为《吐谷浑-吐蕃考古的新发现与新认识》。讲座由国科大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尚雪副教授主持。

主讲人 仝涛研究员

        吐谷浑是中国古代辽东慕容鲜卑的一支,在东晋时期向西南迁徙到甘青地区后建立了吐谷浑王国,对青海丝绸之路的开发和兴盛起到了关键作用。吐蕃在7世纪兴起于藏南雅鲁藏布江谷地,逐渐强大并于公元663年征服吐谷浑,建立了青藏高原上唯一的一个统一政权,在与唐朝和中亚地区的接触和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文明。

        讲座伊始,仝涛研究员从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引入本次讲座的主题。青藏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互碰撞的结果,并造成祁连山脉、唐古拉山脉、喜马拉雅等山脉自北向南依次隆起,且隆起高度逐渐增加。作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山脉、河流均呈西北-东南走向,横断山脉则为南北向的三江并流。这种地貌影响下,一是造成史前人类活动自北向南以“三级跳”模式逐步登上高海拔地区定居;二是使得人类登上高原之后,其相互间的沟通和交往基本上都顺着西北-东南走向的高山峡谷进行。

        基于多年考古发掘与调查工作,仝老师进一步对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的整体架构进行总结。在空间上,总体呈三横三纵布局。东西向通道主要有“青海道”、“羌塘高原通道”和“雅鲁藏布江通道”。河湟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汉代已经开通;柴达木盆地的南、北缘形成“青海道”,南北朝至隋代在吐谷浑统治时期是其发展的高峰期。羌塘高原通道尽管属于海拔超高的无人区,但沿东西方向分布有大量的古代岩画遗存,标示着古代游牧人群的活动轨迹。雅鲁藏布江的河谷通道则发现众多与早期高原农业起源和发展相关的重要遗址,是史前时期农业人群沿东西向沟通和交往的见证。
        三纵通道主要是“唐藩古道”、“南疆-藏西通道”以及“喀喇昆仑通道”。唐蕃古道因海拔高且山脉河流纵横造成翻越难度大,直到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依靠唐、吐谷浑和吐蕃的友好合作以及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才将其打通和维系。唐蕃通道开通后对青藏高原古代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对吐蕃文明的形成、藏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一系列考古发掘提供的材料及文献资料也证实南疆-藏西通道和喀喇昆仑通道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都表明整体而言,青藏高原并不是同周边地区割裂的文化孤岛,而是通过各种途径与周边地区存在密切的往来。

        而从考古材料上看,两汉时期的遗存均集中发现于青海湖及其以东的河湟谷地,而在以西的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没有汉文化因素,这与文献中记载的汉文化的开拓进程相互吻合。在吐谷浑统治时期,虽然其王国在青海北部、川西北和甘南地区活动三百余年,但实际工作中却几乎没有发现比较确定的吐谷浑时期的墓葬,相关考古材料整体而言非常之少,关于其考古学文化面貌还在探索之中。值得注意的是在青海湖边发现的伏俟城遗址,据文献记载为吐谷浑六世纪上半叶至公元633年被征服期间的都城,近些年来考古学者开展了一些调查和试掘工作,有了一些新发现。甘肃天祝县也发现了吐谷浑依附唐朝之后的王族墓葬群,这些新材料都有望为我们了解吐谷浑国的物质文化面貌提供新线索。
        吐蕃统治时期的考古发现非常丰富。由于唐朝和吐蕃之间战争频仍,使得大量军事性遗迹分布于青藏高原北部的唐蕃边界,而墓葬主要集中发现于吐蕃稳定控制下、且距离唐蕃前线并不太遥远的柴达木盆地周缘。仝老师依次讲述了山南琼结藏王陵、朗县列山墓地以及青海、甘肃地区的一些重要考古发现,包括都兰热水一号大墓、乌兰泉沟一号墓、二号墓、甘肃天祝吐谷浑喜王墓等十处吐谷浑和吐蕃墓地。山南琼结藏王陵是吐蕃历代赞普及高级贵族的墓葬,高大陵墓一字排开,气势恢宏,其形制、规模、布局和文化面貌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吐蕃时期墓葬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乌兰泉沟一号墓作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为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吐蕃时期壁画墓。墓中所绘壁画具有明显的唐朝风格,画中人像的赭面及服装则体现出明显的吐蕃文化特征。墓葬出土的彩绘漆棺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独特葬具装饰形式。
        这批吐谷浑和吐蕃高等级墓葬出土了大量彩绘木棺、金银器、丝织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高原古国的生产生活画面。透过这些发现可以观察到唐、吐蕃、鲜卑、羌等不同族属的文化沟通交融的历史进程,以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性、外向型的特征。仝老师认为吐蕃墓葬的墓室数量、总体面积的大小及随葬物品的丰富程度均是级别差异的体现,而唐境内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则严格遵循了唐朝的礼制,与吐蕃墓葬判然有别。但吐蕃高等级墓葬的形制、葬俗和随葬品,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唐文化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像藏王陵这类吐蕃典型墓葬蕴含有少量唐文化因素;吐蕃治下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则以吐蕃文化为主体特征,同时继承了本族群原有的传统,也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唐文化因素;而归顺唐朝的吐谷浑王族墓葬则表现为典型的唐墓特征,仅保存少量本民族的传统。这体现出大一统王朝内族群分裂和融合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较小和分散的部族融入较大和较统一的政权和族群,会表现出他们各自所依附的文化的主体面貌,同时也保留一些本土的文化传统。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讲座现场

        最后,尚雪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仝涛老师针对老师及参会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本场讲座也在大家踊跃的提问和衷心的感谢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