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822报道:做负责任的科研

  • 图文/张健
  • 创建时间: 2022-09-13
  • 362

        2022年9月7日晚18:30,明德讲堂思想系列讲座M822《做负责任的科研》在腾讯会议直播课堂进行,校内外共有八百余名师生参与此次在线听讲。
        讲座特邀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方新教授从关注科技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科学伦理和关注科学普及的角度出发,介绍在当今中国做负责任的科研要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人文学院孙小淳院长、汪前进教授作为嘉宾出席本次讲座。

        方教授首先向同学们发问“科技工作者肩上的责任是什么?”,并由此引出科学家所面临“专业责任”和“社会责任”间对立与冲突的现实,以及要重点关注“科技发展”、“可持续发展”、“科技伦理”和“公众理解科学”四个方向的科学责任。

        在“科技发展”一节中,方教授通过展示21世纪以来我国在GDP、科研经费、研发人员、投入强度、创新指数等方面的数据变化情况,阐明了我国科技发展创新成果丰硕、科技创新影响力持续提升的基本现实,此外,通过中国同欧美日韩等国家在R&D投入总量及占比、企业研发投入规模与比例、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论文专利转化产出等方面的对比,方教授也指出当下我国科技发展“真正原创性的工作不多,鲜少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的严峻现实。正是基于有进步,有差距的科技发展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人才、体系的变革与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一节中,方教授通过回顾“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观念的历史并以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康拉德·洛伦兹所著《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为例,带领同学们意识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维的必要性以及科技发展同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存续的紧密联系。

        在“科技伦理”一节中,方教授首先通过举例“曼哈顿计划”和“罗素—爱因斯坦宣言”阐明科技发展所潜在的生理意义上的危险性,其次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引致的安全风险,阐明科技发展会伴随生命伦理及社会不公等系列问题,明确了与产业技术的进步速度相比,我们的科技伦理及社会进步的速度过于缓慢,以及当下迫切需要高度关注科技伦理,通过立法加强治理体系和制度建设,积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科研现实。

        在“公众理解科学”一节中,方教授依次介绍了近代以来科学发展在科研性质、经费来源、决策主体方面的转变和科普的主要内容、面向对象和基本形式,帮助同学们认识到公众理解科学对支持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借此倡导使用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注重学风建设的科研环境的建立和发展,期望有更多的同学们能参与到多种形式的科普工作中。

        问答环节中,方教授同校内外同学们在科研管理体制人才选用、科普生动性与准确性的平衡、我国在原创性工作的前景、教学队伍科学素养提升、如何建立跨学科学习沟通桥梁等问题上进行了深入交流。讲座最后由董军社副书记做结,并勉励同学们在学习强国的道路中,自觉担负特殊的社会责任,增强伦理意识和人文修养,履行负责任的科研行为,讲座最终在一片掌声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介绍:

        方新,清华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发展中国家妇女科学组织(OWSD)主席。长期从事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在技术创新、国家创新体系、科技体制改革等领域有较深厚的学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