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739报道: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

  • 图文/刘理
  • 创建时间: 2021-11-01
  • 882

20211026日晚18:30,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著名考古学家魏坚教授应邀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居延考古与额济纳汉简的专题讲座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杨益民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主讲人 魏坚教授

居延遗址主要分布在额济纳河下游西至纳林河,东到居延泽宽约60公里的范围之内,是包括汉代张掖郡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所辖居延边塞上的烽燧亭障和天田塞墙等遗址在内的遗址群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居延一带就有人类频繁活动的印迹。汉武帝时期开始在此修筑障塞、烽燧等军事设施,设置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到了西夏至元代居延地区的军事戍守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且宗教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迎来较大发展

居延遗址地处荒漠极度干旱人迹罕至这使得居延遗址的文化遗迹遗物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到目前为止在这一地区发现有青铜时代遗址1处,不同时期的城址13座,墓葬区6处,汉代烽燧118座,西夏至元代的庙宇10余处以及大片屯田区和纵横曲折的河渠遗存等,是我国重要的大型古代遗址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居延遗址在近代以来经历了多次盗掘破坏。1908科兹洛夫率领的俄国远征队对黑城遗址分别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盗掘大量文物被非法运往俄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1914斯坦因率考察团再次盗掘了黑城遗址的大量文物以及文书这些文化瑰宝至今仍流落海外我国考古学者针对居延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陆续展开的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分别于1962-1963、1982-1984年对黑城遗址进行了调查发掘获取了部分文书纸币等文物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72-1976年对居延地区和汉代亭燧障塞进行了调查发掘了破城子和甲渠塞第四燧获得汉简2万余枚

1998-2004魏坚教授的主持下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对居延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复查此次发掘调查获得了汉简数百枚及一批珍贵的文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魏坚教授介绍通过对绿城子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他们确认了这是一处青铜时代的遗址绿城子遗址东西长435南北长345整体呈椭圆形在城址内清理出椭圆形石片砌筑底基的房址2灰坑1座和墓葬1地表采集到铜簪铜锥等青铜制品从文化面貌判断该处遗址年代属西周时期应当属于四坝文化晚期遗存

魏坚教授生动地讲述居延遗址的调查发掘过程

此次发掘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对“居延汉简”和汉代烽燧障塞的发掘调查使得汉代北方经济开发、军事设置和汉匈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通过魏老师及其团队的工作烽燧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被基本理清并且他们进一步推测座落于不同地形不同区域的烽燧障塞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平地叠砌夯土包砌台地分砌三种不同的建造方式通过发掘现场的观察发现许多烽燧是在抹了草拌泥的外壁的基础上再向外扩建了1-2且在有的烽燧内还发现了门道逐步封堵又废弃的遗迹这说明烽燧曾经历过多次废弃且规模越来越小这与西汉末年到新莽东汉时国力衰弱的趋势相一致此外考古队在调查发掘中还发现了宽约9米的“天田”以及记述“天田”分管制度的木牌证实了汉书中相关记载的真实性在对几座不同结构的烽燧遗址进行发掘后确定了烽燧内分为烽台和居室两大部分的基本布局其内不仅出土了许多军事设施配置还出土了灶台暖墙多层粉刷的墙壁及生活用品不仅如此5座烽燧出土的500余枚汉简中我们可以获取大量有关汉代边关行政设置军事调动规章制度边关生活生态环境和居民生业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一幅戍边士卒且耕且守的生活画卷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同学们认真听讲

讲座的最后坚教授总结道:居延遗址地处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居延遗址留给我们的遗迹遗物尤其是大量珍贵的汉代简牍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制度、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史料。正值深秋时节胡杨林黄了额济纳本应向全国各地的游客敞开怀抱展现她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灿烂的历史文化而疫情却让我们暂时无法亲身领略她的风采欢迎大家在疫情结束后做好防护亲自去额济纳去居延遗址感受她的魅力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就居延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居延遗址的文物属性居延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等问题与魏坚持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