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545、M546报道 | 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

  • 任文勋
  • 创建时间: 2019-01-10
  • 1176

        2019年1月3日9:00和15:00,明德讲堂第545、546期分别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113和2-101举行,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段伟文受邀主讲,做了题为“科研诚信与学术规范”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韩建平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当今时代,恪守科研诚信、遵循学术规范已然成为科研工作者的基本操守,也是科技强国与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要求。段老师从学术诚实的基本要求、科学的价值理念、科研诚信的基本要求、科研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成果撰写与发表的规范、正确的师生相处之道及合作研究的规范等重要问题入手,结合具体的案例和科研场景,对科研诚信的主要内涵和学术规范的基本要求展开系统深入的解读。

        段老师在开场之处就讲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都已认识到科技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不仅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越来越大,而且对科研成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这为提升人类整体科研水平具有深远意义。但是,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盲目追求研究进展,竟然公然剽窃他人已发表的科研思想和数据,肆意修正数据和图例,最终得到了不可重复的、与事实极为不符的结果。更为不解的是,这些成果竟然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

        针对这些现象,段老师首先例举了国内外大量舞弊的科研工作者,如我国的韩春雨伪造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就“STAP细胞”论文造假等事件。紧接着,段老师深入浅出,认真地分析造成这些不齿之事的深层次原因:

        1、受社会大环境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上的拜金主义、急功近利、浮躁虚夸等不良风气也影响到了象牙塔中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一些学人不是脚踏实地,潜心钻研,而是希望走捷径,为此不惜弄虚作假,以便更多更快产出科研成果,从而早日成名成家,获得更多利益和回报。2、学术不端具有一定隐蔽性。学术研究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体劳动,具有分散性;学科之间的差异大,隔行如隔山;学术成果形式多样,数量浩如烟海……以上种种,使得学术不端问题具有较大的隐蔽性,除了受害者本人和本学科圈子中的少数人,一般外人很难发现。特别是涉及到非常专深的学术领域,或涉及到国外的学者、学术成果、学术出版物等,更是很难被发现。3、对学术不端行为容忍度高。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社会整体上对学术腐败和学界不正之风包容度较高,不论是思想认识层面,还是现实管理层面,都远未做到“零容忍”。4、少数管理部门和责任人把关不严。高校、科研单位、政府部门等承担着科研管理和学术评审等职责,如果做到尽职尽责,严格把关,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堵塞漏洞,将学术不端消灭在萌芽状态。然而,一些学术单位和管理部门把关不严,或者缺乏把关能力,从而给学术不端者以可乘之机。

        讲座最后,同学们就如何向多个期刊同时投稿、如何约束自己及避免科研舞弊行为等问题向段老师进行请教。段老师都根据自己的经验,都做出中肯了回答。



主讲人简介:

        段伟文,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导,中国社科院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智能革命与人类深度科技化前景的哲学研究”首席专家。现任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专家,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专家等。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技伦理、信息与人工智能哲学等。著有《可接受的科学:当代科学基础的反思》、《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被捆绑的时间:技术与人的生活世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