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525报道:丝路贸易与中国白银货币

  • 王晓婷
  • 创建时间: 2018-11-05
  • 1027

        2018年11月2日14:30,明德讲堂第525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2-201举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周卫荣研究员受邀主讲,做了题为“丝路贸易与中国白银货币”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杨益民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对中国货币体系产生巨大影响。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背景,研究中国古代白银货币化进程具有“以史鉴今、以史解今”的重要意义与使命。

        周卫荣研究员首先从文化、经济、资源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早期没有白银货币的原因。自夏商两代起青铜器就具有广泛的用途,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青铜价值体系,青铜成为众心所想的财富。受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和便于冶炼的铜矿资源影响,中国古代长期使用青铜货币而非白银货币。

        然后,周卫荣教授梳理了中国白银货币化的发展历程。战国中期发现“白银铲”,但并非货币。到唐朝时期,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奠定了中国人接受白银货币的思想文化基础。最终伴随着丝路贸易的发展,白银开始货币化,到了明代后期白银完成货币化进程,取得了本位货币地位。

        最后,周卫荣教授指出鸦片战争也是争夺白银的战争。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总结历史经验、顺应发展潮流的积极对外开放战略。

        周老师对中国白银货币化和丝绸之路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报告结束后,一些感兴趣的同学就虚拟支付、银币使用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提问。



主讲人简介:

        周卫荣,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东亚区主委。主要学术领域为钱币学与货币史、青铜器与冶铸史、黄铜与炼锌史。主张以全球视野研究中国钱币学问题,推动学界与藏界结合、研学与科技结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