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88报道:俗世的知识图景——中国传统的宇宙与节日

  • 创建时间: 2018-06-12
  • 1286

2018年5月30日,明德讲堂第488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101举行,北京大学程乐松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俗世的知识图景——中国传统的宇宙与节日”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詹琰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程教授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差异开始讲起。他说最近见了一个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他们互相都无法理解对方的观点。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和人的差异有两点,第一是人有本能存在的悲剧感,就是活着活着觉得很没有意思,思考为什么要活着,但是人工智能不会有这种情感性的反应;第二是只有人才能从意识中创造出超越自己的东西,而人工智能并不会。

接着,他说,知识来自于人对与事物的秩序感的需求,从秩序出发,将会得到意义,这种意义就是我们对价值及其合理性的成立。他讲了一个例子,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会穿上特殊的衣服,念着难懂的语句,进行驱鬼的活动,但是在他去江西婺源旅游的时候,却发现这种活动被当地人当作一种表演呈现给游客,虽然进行的是同样的活动,但是二者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因此,一朵玫瑰在哲学家的眼中和孩童的眼中是完全不一样的。

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理解俗世?他认为,在文本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而且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复出现,不需要进行了论证的就是俗世的知识。

在讲时间的刻度时,他列举了《淮南子》和《吕氏春秋》等著作中的几段文字,既有想象中的表述,也有在观察基础上的表述和命名式的表述。他说这些对时节、祭祀的时间刻度的表示,是为了要给日常生活建立起一种时间感,是为了要确立一种生活的节奏。而对于无需耕种,守岁时的现代人来说,是没有这种明确的时间感的。

在讲域内和域外等地理空间时,他列举了《山海经》等著作中对于空间位置的描述方式,靠这些对于域内域外的表述,并不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种知识,而是一种稳定的秩序关系的想象,是为了建立一种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

在讲到秩序与权力:宇宙图景的投射时,他说,中国古代的著作中,对于政治秩序的解释,看起来似乎是随意的和附会的,但其实这其中涵盖了中国人传统的思考方式。

最后,他说,表面具体的知识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他不是在描述一种正确的价值方式,而是在描述一种思考方式,他希望这种思考方式与思考角度能给大家一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