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83报道:通天洞遗址的发掘——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

  • 创建时间: 2018-05-15
  • 1365

   2018年5月6日,第483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受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通天洞遗址的发掘——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考古发现与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宋国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尼安德特人是一个体貌特殊、命运多舛的古人类群体,最早发现于西欧,继而在欧洲各地及西亚与中亚也有发现。“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新疆通天洞遗址发掘出土的典型莫斯特文化遗存,将东亚地区有关发现联结起来,显示尼安德特人的足迹也有可能到达东亚。王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尼安德特人的争论焦点、发现与分布、研究历史中观点的变化以及最新的研究视角。之后,王老师为我们系统介绍了远古十字路口——通天洞遗址发掘的收获,作为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通天洞遗址完整保存了旧石器时代到3500年前古文化遗存,这些发现与研究成果对现代人类起源问题的解决将产生重要影响。王老师着重介绍了通天洞遗址的三项重要发现(连续剖面、火塘遗迹、完整的石器组合)与三项学术意义(新疆旧石器时代考古的突破、填补中国旧石器中期文化的空白、扩展国际人类演化研究的视野)。

 

之后,王老师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发现与研究进展,通过东西方基因交流的通道、东亚、北非、西亚早期现代人的发现、尼安德特人的艺术与象征行为、尼安德特人的探险与对地下洞穴的利用等研究的介绍,说明尼安德特人离我们并不遥远,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我们祖先比邻而居,他们的基因也遗传到我们身上。尼安德特人的艺术行为、探险精神与能力超乎我们已有的认知与想象,与早期现代人无论是体质或文化方面都无法截然区分。多舛的命运是尼安德特人的不幸,更影响到我们对人类演化历史的准确复原,晚近走出非洲和完全替代的现代人起源假说并没有反映人类演化的复杂历史,对于全面复原历史的课题,我们还面临非常艰巨的工作。

 

讲座中,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倾听并在互动环节积极同王老师交流。同学们请教了通天洞的测年、洞穴石笋的测年、相似的石器组合能否判断是同一人群、线粒体DNA、海洋考古、从化石中提取DNA的困难、等问题,王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做出了清晰明确的回答。

主讲人简介:

王幼平,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研究。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进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等,先后主持湖北荆州鸡公山、河南新密李家沟、郑州二七区老奶奶庙及广东郁南磨刀山等多处旧石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已发表《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等专著,以及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