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74报道:人类的起源与演化

  • 创建时间: 2018-04-18
  • 1965

    2018年4月15日晚,明德讲堂第474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开讲,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博士应邀为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人类的起源与演化》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宋国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人类起源这一重大科学命题是学术界和媒体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星老师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趣味哲思开始,从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意义入手,点明了该研究中涉及的重大学术问题和关键时间节点;之后以问题为导向,首先介绍了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第一个节点——距今700-600万年前人类起源的相关问题;他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概念和学科知识,指出人类的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前后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猿、南方古猿、能人、智利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对人类演化过程中“直立行走”的研究就有“森林草原导致直立行走”、“热假设”等观点。高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重返人类演化现场》、《裸猿》、《猿形毕露》等经典读物,并介绍了“神奇的大脚趾”、“黑猩猩的映像”等内容。高老师还从旧石器考古学角度的社会演化信息入手,向我们解释了旧石器时代石器制作技术经历的五个模式,同时阐明人类通过狩猎、采集、捡食获得食物,并逐渐懂得了控制和使用火。其次,高老师介绍了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第二个节点——距今10-20万年现代人起源的理论及研究现状,分别阐释了“多地区进化(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和“出自非洲(替代说)”两种理论之间的争状,伴随着新的化石材料的出土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两种理论的排他性正在淡化,且向趋同的方向发展。高老师认为现代人起源是一个复杂过程,生物特征和行为方式是逐渐演化而非一揽子性状,绝非现有模式表述的那样简单,需要更全面的研究。距今10-5万年从非洲扩散而迁徙到世界各地的人群成为欧洲和西亚现代人祖先的主体人群,是全球意义上现代人祖先的一个重要支系,但本土人群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也对现代人演化也做出了贡献,实现了部分的基因交流和族群融合。

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不断改写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理论和假说,深化了人们对自身由来与发展过程的认识,同时人类学界在一些问题上提出的不同观点和假说,使业外人员莫衷一是。高星老师在本次讲座中介绍了人类起源问题上的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阐释不同的观点和相关证据,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研究体验和对特定问题的看法。中国古人类研究仍然存在很多谜团,通过追寻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过程,揭示其规律,能够使我们更正确的认识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讲座中穿插着各类有趣的类比,语言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图片资料丰富多彩,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聆听了高老师精彩的演讲,并在互动环节积极和高老师进行了交流,同学们请教了关于如何确认石器年代、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关系、古DNA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环境是否影响基因以及石器制作技术等学术问题,高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做了清晰明确的解答,整个报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主讲人简介:

高星,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人类起源、旧石器时代考古、史前人类技术与行为等。提出人类演化的“区域性多样化模式”、中国古人类演化的“综合行为模式”等观点。目前担任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人类学学报》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