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72报道:陶寺:尧舜“中国”与中国文明核心的形成

  • 创建时间: 2018-04-18
  • 1775

2018年4月11日晚,明德讲堂第472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开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博士应邀为同学们做了一场题为《陶寺:尧舜“中国”与中国文明核心的形成》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宋国定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讲座介绍了最初“中国”形成前夜的考古学文化格局的背景(距今5300-3900年),在距今4500-3900年,中原地区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诞生了最初的中国。何驽研究员首先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年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为主线,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陶寺城址早、中、晚三期的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祭祀区、墓葬区、仓窖区等,提出了“中国”的本初含义应为地中之都、中土之国;特别指出“中国”概念的形成在考古学上必须有明确的判别标准,即物证的“地中”概念的出现和国家社会组织的形成,同时还解释了陶寺城址的消费支撑和向心性。研究表明,陶寺早、中期分属两个不同的族群,至迟在陶寺城址的中期已经具备了都城的各种要素,尤为重要的是陶寺城址的规划已经融入了宇宙观,陶寺晚期的暴力行为(扒城墙、毁宫殿、毁王陵)使陶寺文明迅速走向衰亡。

同时,何老师也举例介绍了陶寺城址发现的重要遗迹与遗物,如宫殿区内东厨发现的烤肉炉、凌阴,早期大墓内墓主人使用的船棺、随葬的陶质彩绘龙盘、祖、豮豕之牙、玉兽面等,并重点介绍了大城东南部发现的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用于观象授时的古观象台、天文测量相关的铜齿轮形器、圭尺以及遗址中反复出现在水器陶扁壶上面的朱书文字“文”、“尧”等;陶寺城址的城市规划中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宇宙的观察和认知。

最后,何老师通过完整的考古证据链,阐述了“陶寺为尧舜之都”的观点,初步解开了文献记载中关于尧舜之都的历史谜团;他认为本初“中国”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前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陶寺遗址,“尧舜传说时代”是真实存在的信史,陶寺邦国是中国文明核心开始形成的重要标志。

讲座中,同学们全神贯注地倾听何驽老师精彩纷呈的讲演。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与何老师展开互动交流,请教了关于考古地层的共时性、科技考古中遥感技术应用、历史传说与尧舜禅让以及广义“中国”的概念等问题,何老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和清晰明确的解答。

主讲人简介:

何驽,北京人,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湖北荆州博物馆考古部工作,2001年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夏商周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山西队队长。主要从事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考古发掘与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专项”和“公元前3500年至前1500年黄河、长江及西辽河流域精神文化的发展研究”、国家文物局“全国大遗保护址考古陶寺遗址项目”等课题。主持发掘出世界最早观象台,研究提出陶寺遗址为本初“中国”,并为尧舜之都。研究领域涉及中国早期国家、中国文明起源考古、精神文化考古理论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