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28:大数据与红楼梦的对话

  • 创建时间: 2017-07-04
  • 1697

    2017年6月15日18:30,明德讲堂社会系列第428期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教1-107教室举行,台湾清华大学黄一农院士应邀为同学们带来题为“大数据与红楼梦的对话”的精彩报告。国科大人文学院的汪前进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本次讲座黄院士通过《红楼梦》中几个有趣的案例来与大家分享如何运用“E考据”的手段在大数据时代建立文史研究的新典范。其中一个案例涉及戥子的使用,戥子属于小型的杆秤,是旧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袭人因事还乡,麝月代替袭人行使职责取钱给到贾家出诊的大夫,便拿了一块银子和袭人的戥子来问宝玉:“那是一两的星儿?”所谓的“星”指的是什么,黄院士通过海量的文献数据的比对指出,在古籍中“一星”、“二星”、“三星”多用来作为度量单位,相当于“一钱”、“二钱”、“三钱”,并举了使用“星”作为度量单位在《金瓶梅》中称量药品重量、《笑林广记》中封红包大小、清代藏书家黄丕烈买书用银两的例子。而《红楼梦》中此处提到的“星”当度量单位“钱”讲似乎是重复了,黄院士继续大数据比对,在书法史中找到了使用“星”的另一种环境,向别人求字时要别人润笔费,求字之人大都为高雅之士,用润笔费代指钱,同理为了雅也常用“星”代指钱,由此看来《红楼梦》中此处提到的“星”当泛指的钱讲。黄院士还举例说明了古人如何使用戥子的两次称重测量金银饰品的纯度。
    另一个案例是讲《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向其母王夫人要三百六十两银子按一副珍贵的药方为黛玉伍配一剂药丸。药方曰:”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关于这一副药方的真实性,古今学者众说纷纭,黄院士从断句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并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搜出了相关的药方”秘传大补元丸“,认为药方并不是曹雪芹虚构,而是曹雪芹看到真实的药方继而进行文学化的处理写进小说中。

    讲座尾声,同学们积极提问,黄一农老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最后,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个人简介:
黄一农教授是台湾著名科技史学者、中央研究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物理学系,198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而后于马萨诸塞州立大学从事天文学研究,并于Nature 和Science 等权威期刊发表过论文,自1987年改行任职于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至今。曾任新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人文社会学院院长等职,现任新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