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19:科学艺术的自由解读

  • 创建时间: 2017-06-13
  • 1885

2017年5月11日晚,明德讲堂第419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1-009室举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吴国盛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科学艺术的自由解读”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汪前进教授主持了本场讲座。

吴教授从历史上有关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谈起,先谈了大家所认为的科学与艺术的区别: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又谈了科学与艺术的共同点: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也有观点认为科学与技术之间是分高下的:狄拉克、海森堡等人都认为美的艺术高于真的科学。也就是说,杰出的科学家都追求美、想“高攀”美。这也反映了在现代社会,科学在高雅程度上似乎不如艺术,但古代却并非如此。

现在科学艺术都源自希腊文明,那时候的科学史没有功利性,是自由的、无用的。希腊科学起源的关键点是:为自己存在的人是自由人,为自身而存在的科学才是自由的。由此可见,古代科学并不像现代科学这样具有功利性,追求的是真、善、美。随着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功利化,以及以“科学家”的出现为标志的科学职业化,都显示了科学从“美”的神坛走下,向“用”的土地靠近的趋势。

与此同时,本身就具有功利性的“技术”,在其产生之时原本是被希腊智者视为地位低下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实用性渐渐退去,形成了现代艺术。几乎同时,科学做了加法,数学加实验形成了现代科学;艺术做了减法,技艺减实用形成了现代艺术。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如今实用的、追求真的科学,和高雅的、追求美的艺术。

实际上,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从其本质上讲,都应该是自由的,自然的,只关乎它们本身的内涵,无关其他。二者皆是求真、求美;不可分割,何来高下?相比之下,对中国的科学与艺术来说,“实用”就是最大的枷锁。以“用”为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活动本身,那么也就无法达到自由、自然的创新。

吴教授的讲座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反响,大家饶有兴致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吴教授也妙语连珠地一一解答。这场启发心智的讲座在同学们意犹未尽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