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404:如何缔结爱的遗产

  • 创建时间: 2017-04-11
  • 1629

2017年4月10日18:30,明德堂人生系列第404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王一方教授受邀为同学们作题为“如何缔结爱的遗产”的报告。人文学院詹琰教授主持本次讲座。

首先,王教授用杜甫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为开场,说:亡并不是冰冷的,而是温暖的。死亡在中国的历史上是非常具有诗意的,它是消解痛苦与焦虑的方式。同时死亡具有哲学的思考。

王教授介绍了“生死爱痛背后的残酷美学”,人们都幻想“好人不死、亲人不死、用医学抵抗死亡”,但是,人终有一死,这是不可避免的。

王教授从几个视角介绍了死亡:积极心理学的视角、马塞尔理论的“亲人之死”、福斯特的“爱能让死者复活”等几个视角详细介绍了一些死亡观对人类的影响。认为:应该勇敢的讨论死亡,不要惧怕死亡,当明白了死亡是怎么回事后,就可以学会如何去活着。他用一个《獾的礼物:永生的途径》的童话故事生动的讲述了死亡与永生的关系。他说,利他的人格令死者永生。

而对于如何缔结爱的遗产,王教授这样给大家讲解:爱的遗产是法律意义上遗嘱(正式、书面)的延伸表达,无论对于逝者,还是生者,都有更丰富的遗愿表达,不局限于遗产分配。是生前预嘱中我的“五个愿望”中“希望谁与我共处”的具体化,爱的遗产(遗物)可能也包含非正式的表达,赠送象征性、隐喻性的个人器物,以及某种不可言喻的精神意象,爱,依恋,希冀,释怀,激励。

在互动环节,王教授用非常独特的方式,首先用一起朗诵崔雅最喜欢的诗与同学们互动,其次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些具有换位思考的问题。最后,同学们对王老师的讲座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王教授纷纷解答。

报告人简历:

王一方,1958年生人,医学硕士,资深医学编辑,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交叉科学研究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哲学与医学思想史,具体方向为生死哲学、叙事医学、健康传播。

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姑息医学与人文关怀分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心理治疗分会委员,《医学与哲学》杂志(人文社会版)编委会副主任,BMJ中文版编委。

近十年间,在《医学与哲学》《中华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读书》发表论文、评论20余篇,出版医学人文专著多种,如《医学人文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医学是科学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医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健康是什么》(译作,当代中国出版社,2012)、《白色巨塔——医学与电影》(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中国人的病与药》(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医学哲学》作者(硕士研究生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主编“医学人文书系”(《最好的告别》等6种。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2016)。《医学人文》(副主编,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