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M395:早期人类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 创建时间: 2017-03-28
  • 1552

    2017年3月23日18:30,明德讲堂历史系列第395期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教2-105室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幼平教授为同学们带来题为《早期人类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赵静芳博士主持了本场讲座。



  
    王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今天讲座的内容。旧石器时代遗址需要细致发掘、科学记录。作为人类历史的第一章,早期人类考古研究的目的是复原人类社会和活动,以认识早期人类及社会的发展历程和规律。近年来早期人类考古新发现不断增加,相关研究也日益深入。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一系列新发现正在改变我们对最初人类及其社会的出现和发展的传统认识;也使得现代人起源与演化图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早期人类可能经过西奈半岛、西亚,向东、向西走出非洲。距今约185-175万年的格鲁吉亚Dmanisi遗址是走出非洲的第一站,已存在社会合作、群体照顾现象。另外,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南方古猿在距今340万年左右已经开始制作石器工具,因此制作工具这一行为已不能作为人属人猿出现的标志。



关于现代人起源,王教授从遗传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了介绍。尼安德特人生活地区已经到达东亚北边,与中国的古人类有所接触。且最新研究表明,许昌灵井古人类与尼安德特人存在基因交流。现代人及象征行为与石片石器共存,石叶是现代人的典型工具。关于牙菌斑和基因的相关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与现代人有唾液交流,没有生殖隔离。现代人起源过程复杂,走出非洲或多地区进化的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从绝对排斥到开始趋近,结论越来越清楚,也越来越复杂。




最后,王教授对早期人类考古学研究进行了讨论与总结。讲座反响热烈,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倾听王教授精彩纷呈的讲述。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同王教授交流,对如何判断石器、古人类间的交流和冲突、测年等提问,王教授耐心的解答了同学们的疑惑。


主讲人简介:
王幼平,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教学与研究。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进修。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等,先后主持湖北荆州鸡公山、河南新密李家沟、郑州二七区老奶奶庙及广东郁南磨刀山等多处旧石器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已发表《更新世环境与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旧石器时代考古》、《中国远古人类文化的源流》等专著,以及国内外学术期刊论文近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