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五谷的传说--考古新证据

  • 创建时间: 2016-12-04
  • 1686


2016年12月1日晚,第386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中心主任赵志军研究员做了《五谷的传说--考古新证据》的精彩报告。人文学院蒋洪恩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

赵老师从事植物考古多年,学识丰富,见解深刻。他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故事开始,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图文并茂的讲解,向同学们娓娓道来五谷的由来。

赵老师首先从历史上梳理了“五谷”的内涵,指出“五谷”在历史上有两种说法,包含六种植物:麻、稻、粟(谷子)、黍(糜子)、菽(大豆)、小麦。然后赵老师从考古的角度分别分析了这六种经济和粮食作物的由来。麻布温暖了没有棉衣的古人,两种小米(粟和黍)养活了小麦传进中国之前的北方先民。一个个古老的话题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深刻领悟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道理。特别讲到水稻的时候,赵老师用详尽的史实自豪的向同学们说中国先民孕育的水稻养活了现在世界上一半的人口,是古代中国人对世界伟大的贡献,比著名的“四大发明”还要伟大。

演讲中,赵老师还原了华夏先民的衣食住行,批评了现今一些影视作品动辄把中国古人塑造成“蓬头垢面”的野蛮形象。赵老师说我们的祖先既勤劳,也爱美,无愧于“四大古文明之一”的称号。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就华夏文明的来源等问题和赵老师进行了交流。讲座后,许多同学围着赵老师提问,同学们都表示这次讲座既增长了知识,又增加了民族自豪感,。

    【文/图 曹丽】

主讲人简介:

赵志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起在美国密苏里大学留学,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回国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研究专长为植物考古学与环境考古学,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7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