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佛国乐土与世俗生活--敦煌壁画解读

  • 创建时间: 2016-11-03
  • 1720




2016年11月2日晚,第371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办,敦煌研究院保护所王进玉研究员做了题为《佛国乐土与世俗生活——敦煌壁画解读》的精彩报告,讲座由人文学院杨丽凡老师主持。

王进玉研究员介绍说,敦煌壁画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奇葩,她不仅反映了我国近千年间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科技水平。

本报告以大量精彩的壁画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当时僧侣与百姓绚丽多彩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王进玉研究员还纠正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敦煌壁画并不仅仅是关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几位“佛”,而是包括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大至佛魔斗法,小至浣洗耕作的世俗生活,我们平常所熟知的有关佛国乐土的壁画只是其中一类。

这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壁画的形式,被描绘在长2公里、最高处40米的莫高窟中,记载着从北周开始,11个朝代、上千年人类文明的变迁,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珍贵史料。在1987年,它与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周口店猿人遗址一起,成为了中国首批获得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人类瑰宝。

接下来,王进玉研究员选取了四类精彩的壁画,为大家进行了详细解读。

第一类,以农耕为首的生产类壁画。中国是农业大国,要讲中国的世俗生活,农业生活必然是重中之重。莫高窟有80多幅农耕图,把古代从北周到西夏600年间的农作工具和劳动场面详细地保存了下来。这些图画,描绘了男女老少一同在田间劳作、老牛在辛勤耕耘的画面。在画的边缘,还会有文字说明。这对于农业考古、农业科技发展研究来说,都是珍贵的一手资料,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除了农耕图之外,还有建筑图、纺织图、水井图也反映着古代其他生产业的繁荣。带有遮污亭的水井,精巧的纺车,装炭的熨斗,繁荣的丝绸之路,专业细腻的建筑细节,甚至还有现代使用的角尺的图形,都描绘着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二类,生活图。敦煌壁画所包含的生活图也同样丰富多彩,不仅有唐代太守夫人及子女按照长幼尊卑有序站立的家庭和睦图,还有平民百姓生老病死,甚至刷牙、洗头、洗脚的画面。真可谓是雅俗共赏。

第三类,娱乐图。最有名的一副,就是反弹琵琶图。除此之外,还有杂耍图、乐队演奏图、下围棋图等等。图中所包含种类繁多的乐器,杂耍记忆,以及演员妆容、服饰,都是不可多得的第一手史料,极具研究价值。

第四类,也是最为人熟知的一类——佛国乐土。虽说为人熟知,但王进玉研究院依旧讲出了不一样的味道。他所展示的壁画,不是正襟危坐、神态肃然的佛,而是释迦牟尼与妖魔鬼怪各施所能地斗法,或是弟子为释迦牟尼洗脚,或是各位弟子的风貌,或是人们在遇到抢劫、野兽袭击、牢狱之灾等困境时向观音求救的画面。真是丰富多彩,让人大开眼界。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对于敦煌壁画中令人神往的故事、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莫高窟将来的发展方向等,王进玉研究员都给予了详尽的解答。

【文/图 杨恋洁】

主讲人简介:

王进玉,敦煌研究院保护所研究员。曾参与或承担国家与地方各类关于敦煌石窟文物保护和科技史等方面的项目近50项,所著《敦煌学和科技史》获中国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发表论文200多篇。作为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高级访问学者,赴柏林、巴黎法兰西学院等大学、博物馆做客座研究和交流,多次考察日、英、法、德、意、梵蒂冈、卢森堡等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