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明德讲堂报道:知识、真理与信念

  • 创建时间: 2016-05-24
  • 3715

1

2

3

 

2016年5月19日晚,第354期明德讲堂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哲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的江怡教授以知识、真理与信念为题演讲,并与同学们展开讨论。人文学院徐竹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

江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今天讲座的内容。什么是知识?知识概念通常被定义为经过确证的真信念。这个定义涉及到真理、信念和确信这三元素。对它们的理解和解释构成知识论的重要内容。熟悉的知识是关于对象的知识,能力的知识是关于技术的知识,而命题的知识则是关于描述的知识。

真理和知识是什么关系?在此,江老师重提知识的概念:经过确认的真的信念。“真理”定义中的基本要素:客观性、外部世界、信念。目前来说,主要有三种真理理论: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

随后,江老师分别对三种主要的真理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符合论是一种最古老的真理理论。江老师指出,符合论的三要素包括命题,事实,符合关系并简单举例进行了说明。

融贯论是指一个命题是真的,在于它与其他命题的系统是一致的或融贯的,融贯或一致表明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切关系都是内在于事物性质本身。黑格尔是是最大的融贯论者,他提出了真理整体论:真理是一个整体,我们只能知道片段的部分,所以无法得知真理整体。只有把部分融入整体,才能获得整体中的部分的意义。

真理的实用论是说一个信念是真的,当其是有用的或得当的。对实用论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罗素质疑真理的实用论以实际有效作为真理标准,我们将永远无法知道我们的信念是否为真。罗蒂则为真理的实用论辩护,他认为一个信念被确证与该信念是真的,两者之间很难区分。真理是我们最好去相信的东西,或是有保证的可断定性。

最后,江老师又简单介绍了一下知识与信念,信念与确证之间的逻辑关系,指出怀疑论的担忧。江教授通过对三种不同真理论的正反分析,说明知识与信念的逻辑关系,最终给出知识的不同类型说明。

讲座中,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倾听江老师精彩纷呈的表演和讲述。在互动环节,江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文/籍兆源,图/籍兆源】


主讲人简介:

江怡,四川宜宾人,1961年生于辽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哲学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分析哲学运动与当代哲学发展”首席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维特根斯坦哲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形而上学、英美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的比较研究、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比较等。已发表论著、合著10余部,译著6部,论文200余篇。主要代表作有:《维特根斯坦:一种后哲学的文化》(1996,1998,2002);《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主编,1998;2004);《维特根斯坦》(1999);《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主编,2005);《思想的镜像——从哲学拓扑学的观点看》(2008);《分析哲学教程》(2009,2016)、《当代西方哲学演变史》(主编,2009)、《中国分析哲学》(2009-2012,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