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科学与人文讲座2023年第11期报道:规则性干预主义

  • 图/张晏梁,文/王煜萍 朱帆
  • 创建时间: 2023-05-23
  • 749

2023年5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第11期“科学与人文”讲座于哲学研究所举办。本次论坛的主讲人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张寄冀老师,主持人为中科院哲学所教授郝刘祥老师。张老师的讲座主题是“规则性干预主义(Regularity-theoretic Interventionism)”。

郝刘祥老师主持讲座

讲座一开始,张老师首先介绍了此次讲座的相关背景:传统经验主义因果理论——规则性因果理论逐渐被反事实主义因果理论取代。伍德沃德(Woodward)提出的干预主义作为一种近年来颇具影响力的因果理论,通常被划到反事实进路理论的阵营。因此,张老师的讲座题目“规则性干预主义”似乎看起来有些“反常”,两者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张力。张寄冀老师关注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像伍德沃德那样把干预的可能性(possibility of intervention)理解为比物理可能性更宽松的可能性,干预主义是不是反而和规则性进路更兼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张老师做出了相关探究。他的主要主张如下:将干预主义作为一种反事实进路的因果理论的理由能够被反驳;而且应该被反驳。后者是由于将干预主义发展成一种规则性进路的理论可能有更多的优势。在介绍完相关背景之后,张老师围绕他的核心论断为大家讲解了他的主要论证过程:

张寄冀老师演讲中

Part①:规则性进路与反事实进路的主要区别

如果要对干预主义属于哪个阵营做出判断,首先需要清楚规则主义进路与反事实主义进路的主要区别。张老师的个人观点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在类型因果和殊型因果谁更基础的问题上,规则主义进路将类型因果置于更基础的地位;而反事实进路通常认为类型因果从殊型因果中衍生出来。二,反事实进路允许借助比物理可能性更宽松的可能性(即所谓“奇迹”式的可能性)刻画因果关系;而规则性进路则不然,他们将因果关系仅限定在物理上可被观察到的可能性内。

 

Part②:将干预主义看作反事实进路的理由

在给出区别的标准之后,张老师梳理了学界将伍德沃德式干预主义看作反事实进路的理由。干预主义者在介绍其理论时候,通常会涉及到如下说法:“给定两个变量X和Y...”。这种说法用到和反事实条件句相似的表达,因此似乎可以将干预主义划为反事实进路的队列。张老师强调,这个理由并不合理,因为规则性进路也可以容许反事实条件句式的表达。仅仅提到反事实,不能作为把干预主义看做反事实进路的一个很好的理由。我们应该根据两种进路的主要区别,重新审视干预主义。在张老师看来,有两个更好理由似乎可以支持将干预主义看作反事实进路这一观点:R1,干预主义中提到的反事实,扮演着定义殊型因果的重要角色,使因果说明呈现出一种反事实的依赖性;R2,伍德沃德所谓的“可能的干预”包括物理上不可能的情况。根据张老师作出的主要区分,R2是将伍德沃德的干预主义划为反事实进路的极佳理由。

 

Part③:张老师对上述理由的回应:

首先,面对R1,张老师的解释是,我们能够从伍德沃德的理论中找到清晰的记录:他的干预主义理论先强调类型因果,然后涉及到反事实,之后是殊型因果。包括前面提到的相关说法,“给定两个变量X和Y...”,此类表述都表明,伍德沃德式的干预主义,将类型因果置于殊型因果之前。因此,根据第一个规则性进路与反事实进路的区别标准,干预主义其实是属于规则性进路队伍的。况且,也有学者(Bochman 2021)对R1进行反驳,主张从类型因果到殊型因果之间,完全可以避开反事实进路而采取一种规则性进路来定义殊型因果之间的依赖关系。这样的话,因果解释应该表现出的反事实依赖模式可以被重新解释为规则进路意义上的差异产生(difference-making)模式。因此,干预主义观点中,从类型因果到殊型因果之间所提到的反事实说法,并非必要的存在。

R2是干预主义作为反事实进路的最好理由。伍德沃德明确主张,理论中所涉及到的可能的干预(possible intervention),不仅仅是物理上可能的干预,而且包括物理上不可能的干预。为了解释为何将物理上不可能的干预纳入进来,伍德沃德给出了两个理由:(1),有一些直觉上真实存在的因果判断,如,月球之于地球位置的变化与潮汐变化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月球位置变化进行干预似乎是物理上不可能的,如果不允许物理上不可能的干预,这种因果判断就无法被干预主义容纳;(2),或许某些变量(事件)是自发的(spontaneous),在无需其他变量改变的情况下,其自身就可以发生变化,这样的情况下,所谓的物理上干预也是不可能的。

面对伍德沃德的第一个理由,张老师的回应如下:对于(1),物理上不可能的干预如果真的解释为月球位置不可能有任何“外生”变化(这种变化不由潮汐运动引起、也不与引起潮汐运动的其他原因有关系),那么从干预主义的角度出发,坚持“月球之于地球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运动变化”这种观点,似乎看不到意义。因为,要解释潮汐的运动,我们诉诸的原因是引起潮汐运动变化的其他原因。对于(2),张老师的解决办法是,干预主义中的干预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外生性变化(exogenous variation),而不是像伍德沃德强调的是导致外生性变化的因。这样一来,自发的或无因的外生性变化并不要求物理上不可能的干预;相反,它本身就是(物理上可能的)干预。

 

Part④:  将干预主义看作规则性进路的动机和优势

在否定了上述理由之后,张老师展示了将伍德沃德式干预主义作为规则性进路的动机:首先,伍德沃德自身承认了类型因果的优先地位,而这一点是规则性进路的主要特征;其次,伍德沃德本人没有对“可能的干预”做出清晰的界定,如果将这种可能的干预限定在“物理上可能的干预”,是更明确、主观性更少的选择;最后,张老师给出了一个认识论上的理由。因果陈述如果涉及到物理上不可能的可能性,那么某些真因果陈述必定有非物理的因果结构,这在认识论上是不简洁的,或者说是神秘的(mysterious)。如果我们将范围限定在物理上可能的情况,那么我们只需要探究物理上可能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相关因果判断就可以了。规则性干预主义之下的反事实理论应该是更温和、在认识论上是更简洁的,因为它避免了以奇迹(miracle)解释反事实。除此之外,张老师强调,如果采取一种规则性干预主义,还有可能放宽非回溯性的(non-backtracking )反事实语义要求,而认可必要时回溯的(backtracking-if-necessary )反事实语义。认可反事实在必要时具有回溯性,不仅在理论层面有一定优势,也符合实践层面的应用,比如人工智能里的反事实生成。

活动现场交流环节

  在演讲结束后,现场老师和同学积极提问。张老师就提出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热切交流,讲座在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图/张晏梁,文/王煜萍 朱帆】

【主讲人简介】

张寄冀,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曾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并担任诺亚方舟实验室顾问。他的主要研究项目是跨学科的,涉及因果关系和因果推理的广泛问题,包括因果推理的认识论和逻辑,以及因果建模和发现的统计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