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人文学院

主题教育 |人文学院党委考古系教工党支部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活动

  • 李京亚、王晓婷
  • 创建时间: 2023-05-18
  • 35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响应二十大号召,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2023年5月15日下午,人文学院党委考古系教工党支部组织全系师生开展“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科学精神”系列第二次学习活动。此次活动由支部书记尚雪同志主持。本次学习以观看老科学家专题视频结合师生讨论的形式开展,分别由尚雪同志与马丁同志领学,会后同学们就学习感想撰写心得体会。

扎根西部,解码“土与风”之语

——学习中科院地质学家安芷生院士事迹有感

撰文/李京亚 国科大2021级博士研究生

安芷生院士师从中科院刘东生院士,致力于研究黄土与环境变化研究。他敢为人先,在我国首先引入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测定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与刘东生院士一道将中国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与深海氧同位素沉积序列成功对比,使中国黄土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支柱之一。

安芷生院士注重原始创新,不断耕耘,突破了经典的全球冰期-间冰期理论,提出东亚季风控制说,被美国科学院院士John Kutzbach 评价为“照亮了东亚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道路”,引领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季风和全球变化研究的发展。十年磨一剑,通过对鹤庆盆地的湖泊沉积岩心的研究进一步提出冰期-间冰期印度季风动力学和亚洲季风-干旱环境耦合系统概念,引领全球季风动力学研究。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认可和肯定,相继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担任国际第四纪联合会副主席及黄土委员会主席等重要职位;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安芷生院士注重材料积累,参与国际大陆钻探计划,引领中国大陆环境科学钻探计划,建成我国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样本丰富的岩心数据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安芷生院士扎根西部,助力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从一个实验室一步一步建成为如今国际一流的地学研究高地。注重国际合作,建设国际合作基地,推动国际合作研究。关注青年科学家成长和研究生教育,支持周卫健院士建成了国际一流的加速器质谱中心、用国际视野培养一大批中国地学研究人才。

安芷生院士经世致用,服务国家建设。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头向中央在西部大开发、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前瞻性战略咨询报告,在西部大开发的产业调整、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半干旱地带生态治理、城市空气污染控制等方面提供了科学支撑。

通过这次对科学家精神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安芷生院士扎根西部五十载,对第四纪沉积物的不断研究,揭示季风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解码“土与风”的秘密;安芷生院士经世致用,服务国家,通过对古环境研究的转化并应用于现代生态与环境污染方面的研究服务于国家建设。安芷生院士这种扎根祖国大地、不断耕耘、钻研以及经世致用的科学家精神是正是引领我们这些后辈前行的精神旗帜。响应二十大号召,弘扬和学习科学家精神,传承科学家的优秀精神和良好品格,向科学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与服务国家建设相统一,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国家建设的统一是我们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科学报国赤子心 气象预报惠世界

——学习中国科学院曾庆存院士事迹有感

撰文/王晓婷 2021级博士研究生

温室栽培二十年,雄心初立志驱前。男儿若个真英俊,攀上珠峰踏北边。”这是1961年曾庆存从苏联留学回国时写下的《自励》诗。回国的那一刻,他决心不辜负国家的培养,立志要攀上大气科学的珠穆朗玛峰。60余年来,他在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和基础性贡献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就,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一系列国家级最高科学奖项。他为国际上推进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发展成为现代先进学科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密切结合国家需要,为解决国家相关气象业务关键问题做出了卓著功绩。曾庆存先生一生都在勇攀气象科学之巅,也用丰硕的科研成果回应了青年时的承诺。

1935年5月,曾庆存出生在广东阳江一个贫寒的家庭。受父亲的影响,曾庆存从小就能吃苦、有毅力,这些宝贵的品质在他随后的科研道路上也一直伴随着他。曾庆存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由于当时我国大气科学领域的发展还相对薄弱,国家派一批人才去苏联学习气象专业,曾庆存正是其一。出国后,他牢记国家的信任和殷切期望,他恶补数学、气象动力学、大气物理等方面的知识,并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经过夜以继日的计算与研究,曾庆存提出了 “半隐式差分”方案,也成为世界上最早应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的研究者之一。他通过广泛的实地观测和系统性的数据分析,揭示了大气现象背后的奥秘,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大气环流、气候变化和天气预报等关键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曾庆存院士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气象遥感卫星研究的科学家之一。1970年开始,曾庆存再次服从国家需要,进入气象卫星研究部门从事气象卫星的研究工作。此前,我国一直深受无法预测自然灾害的影响,面对未曾涉及的领域,他不畏艰苦、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发展大气遥感理论的工作中。经过一年的时间,他写出了《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一书,该书是当时国际上第一本系统讲述卫星大气红外遥感定量理论的专著。而自从有了气象卫星监测,中国登陆的台风和发生的沙尘暴全部都被预测出来,这些预测的准确性为社会公众提供了宝贵的预警信息,有效地减少了灾害造成的损失。

然而,曾庆存先生的贡献不仅仅限于科学研究领域。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和导师,培养了许多杰出的年轻科学家。他激励学生们追求卓越,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索。他对年轻一代科学家的悉心指导和支持,不仅在学术上造福了大气科学领域,更为推动整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他的爱国情怀、热情和奉献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与他合作的人。

通过观看曾庆存先生事迹的记录片,我认为我们青年科研工作者应该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中国科学家精神的核心是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我们需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不断克服困难,不断探索科学的边界,努力创新。另外,我们还应具备敬业爱岗的精神,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并为社会和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工作。